桓侯再生作者:知宇之乐
第587章
不过。张鲁并没有被此冲昏头脑。
这一次前来庐江,张鲁表面是为了觐见天子,献奉贡物,而真正的原因,其实还是受大哥之邀商讨汉中之事。
对此次地庐江之行,张鲁还是相当重视的,他不但带来了大批进贡礼物,还让五个儿子的四个随行。只留下了无心世事的第三子张盛(注:历史上,张鲁在投降曹操之后,五个儿子都被封侯,只有第三子张盛婉辞。后来张盛便传承了张鲁的衣钵,成为五斗米教,即后世的龙虎山天师教的系师)留守巴东。
大哥对于张鲁此行也是同样重视。坐镇荆州大局的光禄勋蒯越亲自陪同张鲁东来。
张鲁抵达庐江的当晚,大哥就在大将军府设宴为其接风。我、二哥、徐庶、诸葛亮、庞统等人列席作陪。
上一次跟张鲁会面,还是在两年之前。两年的时间,张鲁已经苍老了许多,看得出他这几年蜗居巴东的日子并不轻松。不过,让人很感奇怪的是,眼见汉中收复在望,张鲁却没有预料中的欣喜表情,显得很淡然,加上他儒雅的谈吐,竟有些仙风道骨的模样。
张鲁的四个儿子都与他有三、四分相像,长子张逸已经年近三十,幼子张谈才只有十七岁。从言行谈吐中,能够看出他们所受的良好家教,但凭心而论,四人地资质也只能算是中人之资,若在太平年代,凭借父荫担任一方郡守或许还能胜任,在这无情的乱世里,他们缺乏割据一方的能力和雄心(或者说野心)。
接风宴上,大哥并没有提及任何军政大事,只是与张鲁做家常闲叙。
宴散时,宾主尽欢。
休息了一日之后,张鲁沐浴更衣,携四子上朝觐见天子,朝献贡物。
随后,黄门侍郎陆绩宣读圣旨,以张鲁忠诚社稷、善治地方之功,拜其为镇西将军,封为阆中侯(县侯),食邑万户。张鲁四子并其弟张卫,封列侯。
章和二年十月十二日,马良由襄阳飞鸽传书送来一条消息——张任遣使联络荆州刺史部,请求大哥念在与刘璋的同宗之情、兄弟之谊,提供援助助其为刘璋复仇。
这条消息很有些出人意料。张任是川中文武官员中出名的保守派,对外来势力极为排斥。此前数月里,张任所部遭遇夏侯渊和刘璝的双重打压,战事极为不顺,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地请求外援的意思来。
现在,曹军撤退了,张任反而要寻求起帮助来,着实是有些奇怪。
做了一番思索后,大哥给马良回书,命其一面与张任保持住联系,一面尽全力了解西川眼下的情况。
觐见完天子后,张鲁婉拒了数十位朝臣的饮宴邀请,反而领着几个儿子在庐江城及周边的几个县走访了两天。
抵达庐江的第六天,张鲁至大将军府求见大哥。终于进入最重要话题的商谈之中——汉中的归属……
大将军府的议事厅内,除了大哥和张鲁之外,张鲁方还有其长子张逸、随行地主薄阎圃,我方则是我和二哥,及徐庶、诸葛亮、庞统、张昭、鲁肃、蒯越八人。
“所谓乱久必治,受二十余年战乱之苦,天下诸州十室九空。民生凋敝,众皆思定。
观今日天下,能还晴宇乾坤者。非大将军莫属。素闻大将军仁义名扬天下,民心所向,英杰归心,但若不是亲眼所见。又怎能相信?
自荆州而来时,一路所见所闻,令鲁颇受感触。荆、扬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着实令人惊叹。
先祖张天师、先父张嗣师,以天地为心,以生灵为念,周行天下。为民除害,建立大教。嗣我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君,非孝无以事亲。鲁不才,继汉中太守十余载,以教义治政。幸得百姓认可,万众欢欣,乐业安家,也不过就能达到如此地步。
汉中仅只两郡,人丁40余万;荆、扬两州有19郡,人丁500余万。鲁穷十余年之力。不过让汉中两郡安生乐业,而且最终还是毁于一旦。大将军仅用六年之力。就让荆扬19郡百姓安生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而更让鲁感触的是,途经章陵郡时,恰逢朝廷征募兵员。各县青壮竟然争先恐后应募,唯恐不能为国效力,真是鲁数十年所仅见之事!大将军之得民心,由此可见一般。”
顿了顿,张鲁稍叹了口气说道:“自汉中失陷,避居巴东之后,鲁身心俱疲,精力衰减,渐觉世俗荣辱,不过过眼烟云,正欲抛开俗念,宁心壹志,主持教务。不想,因王师北伐大胜,汉中之事又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