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先前那一段话,墨本申就已经十分触动了,那么李照后一段话,便是直接粗暴地拉开了墨本申的心门。
羞愧和内疚同时在他的心思滋生。
然而那一份忌惮却在同时与这两份情感分庭抗礼着,丝毫不让。
墨本申听到自己在问:“李姑娘堂而皇之地将这些秘密和身份告诉我,难道就不怕我将其泄漏出去吗?”
李照笑了一声,起身朝墨本申一礼,回答道:“墨知府愿意救一城百姓,不惜背上骂名,那么在下能救一国之百姓,墨知府可会害我?”
她面上一派霁月清风,但实际上,衣服之下绷紧的肌肉和手臂上紧贴着的袖箭,都在提防着墨本申软硬不吃。
要是墨本申今天无法被说动,那么明年的今日就是他的忌日了。
“哈哈!”墨本申忽而大笑,有几分畅快淋漓的感觉。
前堂的墨炆和秦秋淑听到墨本申的大笑之后,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转身往后堂走去。
谢樊韵是不敢去的。老爷在后堂议事,且不论这个议事对象是谁,她作为妻子,都该谨守本份,绝不过去偷听、插嘴、打扰。
她想要过去拽住墨炆和秦秋淑,但那两个人已经心切至极地快不跑远了,根本不容她制止。
后堂里,墨本申笑完便抬手举杯喝了一口茶,他上下打量了李照几眼,问道:“你既然已经跟麟玉聊过,就应该知道,我在武川上禁止新刊售卖和传阅的。如此,你还敢将这些事告诉于我,就当真不怕我现在就调用人手过来,将你拘禁?”
“不怕。”李照摇了摇头,反问道:“墨知府反对新刊,是因为我在新刊之中号召要做自己的主人吗?”
墨本申没有回答,李照就继续问道:“墨知府反对新刊,是因为我在新刊之中,用激烈的文字来倡导端朝那些寒门子弟觉醒,为救国救民寻求出路吗?”
“还是说,是因为我倡议新文化,推行白话文,意图将士人学堂变成普通人的学堂?”
“又或者说,是因为那些个驳斥皇帝昏庸无能,点名张敬忠倒行逆施,痛斥欧阳宇蝇营狗苟的文章?”
都不是。
墨本申在心里想到,说因为你在新刊中透露出的思想。
这份思想会动摇端朝数百年的基业,会让李端江山不复。
然而下一句,李照却已经主动说到了点子上。
“是因为,我要号召万万计的百姓全都站起来,推翻身上的那重重大山吗?可是墨知府,我请问你,一个让百姓痛苦不堪,流离失所的朝廷,一个让城池十室九空,饿殍遍地的朝廷,它当真是值得拥护的吗?”
墨本申无话可说。
饥荒、瘟疫、战乱,每一个都在侵扰着这片土地上疲惫不堪的人们。而陇右道的百姓们,却还要在其上添一个外匪作乱。他们没有援军,没有粮草,有的只是一条烂命而已。
在墨本申看来,只需要毁坏一点名声,就能保得百姓活下去,这已经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了。
此时,李照的话一个字一个字的重锤在了墨本申的心头。
这样的朝廷,当真值得拥护吗?
墨本申那因数月坚持而越发无助的心,此刻在听完李照的这一句话后,扑通一声,落到了冰窟里。
多么大逆不道的话。
可它又是多么发人深省的话啊!
一个人面对面的言语,要远比冰冷的文字更为深刻,更能触动听者的心。
墨本申不得不承认,在面对李照的诘问时,他的心,动摇了。
“天、地、君、亲、师。”墨本申开口道:“我报效朝廷已经三十载有余,见证了皇宫那个宝座上数次更迭,见识到了每一次更迭给百姓们带来的灾难。李姑娘,你说这个朝廷不值得拥护,可你怎么确认,你将其推翻了之后,所建立的新朝廷,是值得拥护的?”
听到他这么问,李照就知道这人有戏。
再来之前,李照曾经设想过很多种方法,也想过最坏的可能性。万幸的是,武川知府墨本申的确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虽然他或许在治家上有亏,但其秉持之道是令人敬佩的。
“我不打算建立朝廷。”李照依旧保持着她的惊世骇俗之发言。
墨本申是李照第一个近距离接触,甚至有些钦佩的官员,如果能将他引入沁园,那么对沁园来说就是如虎添翼了。
“如果您看过沁园的新刊,那么就应该看过上面的那一篇《封建王朝之弊端》。”李照提笔在宣纸的空白处,将文章的名字写了出来。
何止看过,墨本申在看完的那一夜,当窗秉烛,彻夜未眠。
而就在《封建王朝之弊端》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新一期的沁园新刊头版便是一篇名为《最可爱的人》的文章。这篇文章里,将劳作的农民,做工的工匠,读书的寒门弟子,奉为端朝最可爱的人,并将一个叫做无产阶级的词通过一长段通俗易懂的描述和解释,介绍给了众人。
正是因为这一篇文章,墨本申才嗅到了这个新刊的谋反苗头,将其禁售,禁传。
李照了然地继续说道:“看来您的确看过,那么我今日便大言不惭地说,端朝如果想要从沉疴中走出来,那么就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需要其中最为庞大,最为坚韧的百姓做那变革的主力,从而成就一个新的时代。”
“什么时代?”墨本申问道。
“一个百姓当家做主,内无动乱,外不敢扰的新时代。”李照抽了一张新的纸出来,提笔写了几个字,将其拿着给墨本申道。
墨本申有些意外地咀嚼着这几个字,看向李照的眼神中,除了讶异,就只剩讶异了。他内心独自消化了一下,随即问道:“反帝反封建……?何为帝?何为封建?是封邦建国的那个封建?”
“您觉得,端朝为什么会出现眼下的混乱?”李照没有回答,而是先给出了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
原因很多。
既是因为宣帝去得太匆忙,只留下一个年方九岁的少年太子,也因为天子孱弱而辅政王爷强壮,更因为恰逢灾年,各地祸乱频生。
种种之下,才导致了今时今日各地百姓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