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替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九十八章 意欲何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孙翊在离开吴县之前,发布了几个命令。

第一个就是任命徐琨为中领军,即日上任统领吴县外的两万中军。

第二个命令是让荡寇中郎将程普将训练好的三万新军,分批送往重要的各县戍卫。

其中一万送至吴县,编入中军中。

在毗陵一战后,孙翊大概收降了七万多山越兵。

虽说这七万山越兵大多都是青壮,但不可能一下子都收编为士卒。

江东目前还养不起那么多的士兵。

因此在之前,孙翊就下令留在毗陵的程普、陈武二人,在这七万山越降兵中,挑选最精壮的一部分编为士卒。

其余者等山中的山越遗属都迁出山中后,就编入户籍,成为江东的在册百姓。

得益于当初孙翊的攻心之策,也得益于山越大部原来都是江东的住民,

在初期的安抚之后,这七万山越降卒一直表现得很规矩,对被收编也不抗拒。

不仅不抗拒,还挺积极的。

他们以前逃入山中最大原因就是吏治腐败,令他们生活不下去了。

但在孙策、孙翊两代主君的努力下,江东的吏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再加上成为孙氏兵卒,至少保证有粮食吃。

这相比以前那既要卖命又要朝不保夕的日子来说,现在的日子实在是好上太多了。

种种原因下,江东对这七万多山越降卒的收编过程,显得很顺利。

孙翊的第二个命令的目的是,充实江东的内部军事力量。

在这乱世,最有力的震慑就是强壮精悍的士卒。

而孙翊的第三个命令是,在他不在吴县的这段时间,除非特别紧要的事务,要特别呈报给他决断之外,

其余一应事务都可呈报吴侯夫人徐氏处理,无须再多方转呈,以免延误政务。

孙翊的这个命令,众臣倒是没什么意见。

一是由于有汉朝的优秀典范在前,这时的士人对女子涉政并不反感。

更何况徐氏身份尊贵,是孙翊的正妻,从政治方面来说,徐氏在孙翊不在吴县的这段时间内,代为“监国”是合理合法的。

二是江东本身的政治传统了。

先君孙策在位时经常外出征战,为了避免麻烦,他都有意将所有的政务都委派给张昭,图个轻松。

但张昭宁死不从。

臣子偶尔代为处理政务是权宜之计,但不可形成政治传统。

就这样,孙策一边劝,张昭一边拼命摇头,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孙母看不下去了。

后来江东就有了一种不成文的政治传统。

孙策外出征战的时候,孙母就会在吴县代替孙策处理政事。

如今孙翊以徐氏“监国”,有孙母之故事在前,江东众臣接受的也很自然。

孙翊这次北上是带着解烦骑及其三千亲军“车下虎士”,共计步骑八千。

在临出发前,孙翊特地见了一下孙母,母子之间密语了良久后,孙翊方才离去。

在见完孙母后,孙翊又留给了徐氏一个锦囊,示意其吴县有大事时再开启。

做好一切布置后的孙翊,终于安心踏上了北上的路程。

...

孙翊是东南霸主,他的一举一动自然被无数人所关注着。

很快他带兵北上的消息,就传遍了周边。

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带兵到达广陵郡内,反而中途转向去往了皖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