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正经的收房纳妾,御史台可不会上折弹劾。
一般摊上风化的无非是招妓或者强抢民女。
哪一条弘德帝都不能接受——至于吗?
“还是说着了谁的道?”弘德帝想想又补充问道。
谢尚到底年青,涉世未深,也是难免。
李顺一听赶紧告诉道:“都不是。正月初三谢状元长子谢丰百日,谢状元同谢夫人、谢安人带谢公子往般若寺祈福时,那个谢状元搀扶了谢安人一把!”
脑补了许多状况的弘德帝……
“就这事?”弘德帝觉得难以置信——这有啥好参的?
“大概就是这样!”李顺回应得委婉。
什么叫大概?
弘德帝看看心腹,低头翻了一回折子,看到云氏也在场,不免又问:“谢尚既是开始搀扶的谢夫人,怎么中途改搀他媳妇去了?这是什么缘故?”
“陛下圣明,”李顺回道:“臣听说当日般若寺去了不少官宦子弟!”
闻言弘德帝恍然大悟——他若不是碍于君不见臣妻这条祖训,他也想去瞧瞧谢安人。
单纯地想看看如此灵慧之人是个什么样,无关男女,无关风月。
京里其他人有此想法也不算意外。
“这一沓折子,”李顺指着小太监手里捧的折子告诉道:“就是参杨阁老、董阁老、李阁老、大理寺卿……等治家无方,纵容子弟偷窥官眷,有伤风化的。”
弘德帝……
“怎么都是些半大孩子?”弘德帝奇怪:“再没其他人吗?”
他可不信。
“陛下圣明!”李顺委婉道:“据说般若寺当天挤满了人,只其他人不似这被参的人打眼!”
弘德帝想想也是都是当官的人了,行事哪能似孩子似不知道轻重?去,必然是做了改装,不教人轻易认出。
摇摇头,弘德帝随手翻了几本折子,眼见都是如李顺所言的般若寺偷窥官眷的事,便没了兴趣,只问:“这些都留中!”
看李顺挥退这个小太监后还留了一个,弘德帝又道:“再还有其他有用的折子吗?”
一般的问安折子就不要看了。
闻言李顺从小太监抱的折子里拿出最上一本折子道:“陛下,有一份山东左右布政使联名上书与陛下进言。”
“嗯?”弘德帝来了兴趣:“哪方面?”
李顺告诉道:“关于把征用民夫徭役挑河和勉励农夫用河泥做营养钵钵土两件事结合起来的条陈。”
大庆朝国土辽阔,有大江大河两条延绵几千里的天然河道。
古人言:百川东到海。大江大河的水由西往东流的大方向虽说亘古未变,但沿途的河道却是因为泥沙堆积等缘故沧海桑田变幻个没停,连带的也水患无穷,治理不尽。
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讲的就是大禹治理大河的事。
自大禹之后历代帝王无不知道治水堵不如疏的道理。
无奈大河水浊,民谚里称“一石水,六斗泥”,饶是朝廷每年出百万民夫徭役挑河也挑不净河里的泥沙。
大河水患可说是弘德帝的心腹大患。
弘德帝没想到还能将河工和营养钵关联起来,但听李顺如此一说,不觉心说对啊,制营养钵得要土,还得是好土,这土从哪里来?
庄户们自家田地的沃土舍不得挖,可不就得从公地,比如河道里挖吗?
当河道里的土被挖了,水道自然就宽了、深了、通了,水患自然就减了。
如此一举两得,听着不是一般的可行!
此间唯一的问题就是河泥能不能打营养钵?
毕竟海河倒灌,粮田尚都退化成为盐碱,这河泥日日泡在水中,依常理想,自是盐碱更甚,不合种地。但无论胡威还是谢子安都是谨慎之人,既如此说——“快!”弘德帝急切道:“快拿来给朕瞧瞧!”
李顺呈上折子,弘德帝快速扫过。当看到折子里提到“臣家仆张乙去岁春在德州农庄用河泥种菜,菜生长旺盛,其美与鸡矢熟粪同。夏以河泥为钵土打营养钵育玉米苗,其收成与肥土无异。河泥之肥沃,由此可见”的字样后立刻问李顺道:“这怎么回事?锦衣卫怎么没有报告?”
不是一直在监视吗?
李顺扑通跪下请罪道:“陛下息怒,臣等无能,有所疏漏,还请陛下恕罪!”
张乙给谢安人的报告确是写了实验河泥营养钵一事,但实验的条目太多了,李顺看时只当是常见的炕灰、草木灰一眼扫过,没有留意,至于只关心结果不甚在意过程的弘德帝自己就更别提了。
“蠢才!”
因为心情还算不错,弘德帝只踹了心腹一脚便就罢了,毕竟他自己也看过报告,啥也没看出来。
……
还在找&穿越之细水长流&免费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