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别开生面的科举考试,因为朱皓诸多的细节准备,得以顺利进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并没有意识到,朱皓此举的用意,难得的没有从中破坏。
不过这些人,却在不断的煽动天下读书人,对朱皓口伐笔诛,魏忠贤之所以会采用,如此迂回的手段,给朱皓使绊子。
是因为,上次朱皓兵围紫禁城,确实吓坏了他,他非常怕正面与朱皓硬钢,会引来朱皓再次兵围紫禁城。
由于阉党的迂回策略,此次科举,得以顺利结束,作为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朱皓在科举结束后,便非常忙碌,对于行测和申论两套卷子,行测还好说,以选择为主,申论则是以理论,论述为主,很难有确切的标准答案。
因此朱皓必须亲自阅卷,从中选出有用之才。
当然朱皓也没有一张一张的亲自看,他给出了重点词,凡是卷子之中,出现重点词的再呈送给他,其余的他不与评判,当然那些他没有看过卷子的,那些学子,乃属落榜之列。
即便如此,朱皓亲自判阅的卷子,也足有上百份之多,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放榜,朱皓这段时间,那是夜以继日的查看着,这些送来的卷子。
不过让朱皓颇有些失望的是,这些呈送来的卷子之中,多数的看法,过于迂腐,并非他想要所选之才。
就在他对这些,呈送来的卷子,无比失望的时候,一篇《论信王平辽策》让朱皓眼前一亮,首先看这标题,朱皓就知道,这人是个很有心机之人,知道自己是这次的主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可以迅速获得自己的好感。
同时,朱皓也觉得此人实在大胆,因为这平辽之事,乃他亲历所为,其中细节,他自己清楚无比,这人根本不用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哪怕是少有偏差,朱皓也会第一个圈定他出局。
抱着好奇的心,朱皓将这份试卷,继续看下去,结果越看越心惊。
因为这卷子之中,无论是对辽东、甘肃的双向移民,还是对朱皓的几次用兵,都有详细的剖析,而且都能切中要点,让朱皓最后看完之后,不禁拍案叫绝。
不过朱皓也对这份答卷,感到深深的疑惑,他对辽政策,对外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双向移民,和开十得一的开垦政策。
至于几次用兵,不是朱皓军中之人,根本不清楚其中的细节,而此人竟然可以,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朱皓感到好奇。
朱皓抱着这种好奇的心理,私开卷封,查看其人姓名,这一看,不由得让朱皓一惊,因为这卷封内,性命处正写着锦州吴三桂字样。
其实吴三桂祖籍是江南高邮,就是产鸭蛋的那个地方,不过因为其父任锦州总兵,全家迁徙至辽东锦州多年,因此吴三桂,才会在卷子上,写着锦州吴三桂的样子。
古代科举考试,不但要写姓名,还要写籍贯,这其实是杜绝,出现重名的一种方式,也有选材平衡各地之方便的意思。
朱皓身为穿越者,吴三桂的大名,那在明末期间,是响彻于耳,朱皓如何能不知。
朱皓看着吴三桂这份试卷,良久没有说话,毕竟吴三桂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很对人都说他是明末第一大汉奸。
可朱皓自己清楚,不说其他,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十余年使得后金寸步未进,这份战功,就无人可比。
再说吴三桂是在崇祯帝死后,无奈降清,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此时南明朝廷,正顾着自己逃命,哪里还顾得上山海关。
吴三桂前有清军,后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如果不想无谓的死亡,那他就只有选择一方投靠,说其变节,也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