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耻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瓜分世界(7)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这场战争中的武器革新并不多,燧发枪相对于火绳枪并不是革命性的,当然杀伤力和便利性大大提高,但依然是前膛枪时代,但线膛枪技术早就出现,只是制作难度大,生产数量稀少而已。但在战争后期,超级有钱的大燕帝国和陆军极少,人又怕死的南洲宋国都给自己的精锐部队装备了精良的线膛步枪。

大炮的技术也没有多少改进,甚至还是以青铜大炮为主,英国人和法国人采用铁炮,主要不是铁炮性能更好,而是因为便宜,恰恰相反,因为铜的延展性和散热性更好,有钱的大燕帝国和东洲汉国依然使用青铜炮,这让他们的大炮可以进行更多轮次的发射。

真正具有技术性革新的武器,主要是军舰。战前,主流技术是蒸汽风帆舰队,造船材料以木材为主,只是开始大量使用钢材。双方都是钢肋木壳这样的解构,钢制的龙骨和肋条,提高了强度,木壳提高了任性。外面则加装符合装甲,抵抗实心炮弹和开花弹效果极好,因此这场战争,海战伤亡率很小,因为双方都很难击沉对方的装甲战舰。

但战争让双方都大规模建造战船,导致木材供应紧张。倒不是说森林不够砍了,而是能用于造船的,阴干的储备木料供应不上。湿木头不可能用来造船,别说达不到军用水平,民用水平都达不到,除非谁想让船体漏水,开出港口就沉默。

工程技术人员想尽了办法,最后开始用钢材造船。用钢直接造船,早就出现了原型。但技术一直不够成熟,普通老百姓想当然认为钢不可能浮在水上,但精通浮力原理的技术人员当然不会这么傻,造船工程师自然知道钢壳船可以浮在水上,同等强度的钢材,实际上可能比木材更轻。主要是钢材的加工技术,很难保证船体密封性。

战争后期,受限于原料供应,各国纷纷大胆研发钢制船体技术。纷纷解决了密封问题,采用双层船壳、焊接密封等形式,都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

战后这些技术开始被用于民用领域,钢材用于造船,解决了困扰数百年的木材阴干的问题。船变成了纯粹的工业品,开始可以批量制造。而且钢材的受力能力,让船体可以造的比木船更大,更坚固耐用。

战前万吨以上的轮船极少,只有一些奢侈消费的豪华游轮才能建造到万吨水平。战后万吨轮开始普及,大型造船厂甚至开始批量工业化制造,在船厂分段铸造、锻造,然后在船台上组装加工。

新的造船技术,依然是由大燕帝国和宋国引领,大燕帝国是本国市场够大,工业门类齐全,总能用最低的成本快速生产工业品。宋国则始终对于造船工业,海军力量拥有密信般的追求。因此看到大燕帝国在推广新技术,他们立刻跟进,给造船业大量补贴,给航运公司大量补贴,力图继续在印度洋占据优势。

但也给了英国这个以前拥有不弱海军力量,但跟宋燕相比只是二流的国家一个机会,一个超越的机会。

英国人的钢业工业在欧洲数一数二,并不弱于拥有莱茵河鲁尔地区的白女真。

而且英国得到了一块潜力无限的殖民地,大英帝国集中力量开发刚果河流域的时候,这里的开发进程,比历史上要快的多。

道德底线并不高的白人文明,在这里释放了残忍和罪恶。英国殖民者涌入刚果河流域,用线膛枪、武装商船征服了沿河一处处黑人村落和部落。建立起了广袤的殖民地,他们强制黑人劳动。在这里种植欧洲无法生产的热带作物,引入橡胶和甘蔗种植园,用皮鞭让黑人劳作。

黑人的血泪很快变成了英国源源不断的财富,他们生产的蔗糖、橡胶价格低廉,向世界其他地方大力倾销。

刚果河流域的黑人,还解决了英国人力不足的缺陷。他们在这里训练黑人军队,犹如他们历史上使用印度人力一样。用黑人部队,征服更多的黑人地区,建立更广袤的殖民帝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