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见状主动奉上了他随身的提神灵药——高官们都凑齐了, 一会儿有得官司打, 纵然跟这位阁老不熟,但都身负皇命,明面上总是一路人。
钦差接过药丸来, 立时就乐了, “瞧着眼熟。”吃下去边回味边道, “就是这股子一尝便难忘的荔枝味儿……上回在宫里, 陛下赐下的也是这个。”喝了口水, 又轻声问, “隔壁那位……肯不肯把这药往外卖啊?”
这个药啊……林海马上就能回答, 因为除了他之外, 这套成药是陛下全权总代理,“您问陛下吧。”
钦差老大人会意, “应该的。”大家都住北城, 能让陛下亲临的地方, 没弄清楚根脚底细之前, 他是绝对不会出头的。
却说官员们到齐,随后就是闭门磋商……本地官员们再怎么各怀心思,钦差在自己地头上出了事, 就不用再提什么利不利的,而是仕途彻底玩完。
所以策划刺杀事件的罪魁祸首必须人人喊打, 这个喊打不光是说说,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全省官员,尤其是高层,都认真行动起来,效率自然不是一般地高。不出半个月,整件事儿就水落石出了。
这个时候云光已然调任,不在西北,但他跟皇帝交换了什么才能保下仕途,明白人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随后钦差将至,挪用军备最多的那位心里直发毛,又被人连番怂恿,想着已经在皇帝那儿挂了号,横竖没什么退路,还不如搏一把,把大家都拖下水。
于是他就舍了笔银子,请了本地刺客加素有口碑的关外~雇~佣~兵。
人证物证俱在,又有陛下的密谍配合引路,禁军头领与当地武官和带着旨意的文官一起赶到的时候,罪魁祸首已经自尽了。
倒卖军备军需并非必死无疑,尤其是这谋划刺杀的罪魁祸首并非是获利最大、话语权也最多的那个——他只是最可能被背后的利益相关人士推出来背锅的那个倒霉蛋而已。
比照一下云光就知道,贪了几十万银子但因为抱稳了大腿,付出了相应代价,却不至于没个好下场。
林海跟钦差商量了一下,亲自过去瞧了眼:果不其然,对方绝对不是自尽而是被毒杀的,只是经验丰富的仵作都未必瞧得出的那种。
他吩咐仵作取了粗银针在尸首心头扎了一下,带出暗红色的血迹——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对,银针也没有异样,但他就是直觉不对。
想到就做,他把银针放在鼻尖下嗅了嗅……谁家死人的血闻起来会是辣味儿的!其实这点血味道非常非常淡,但架不住林海被调养得五觉都超过常人的敏锐。
话说林海高中探花后按规矩在翰林院待了三年,之后他便外任去了,而最初几次升迁靠的正是明察秋毫,实打实地判案破案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