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四百六十五亿光年的相对距离,一边是仍将长期持续的膨胀,在这样遥远的距离面前,人类,岂但无法奢望触及,甚至就连对那些遥远到星光微弱、讯号渺茫的天体、星系与星云,进行起码的观测,
都还是一场未竟的梦。
超距通讯,让信息跨越任意遥远的距离,这固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成就。
但,物质与能量的投送,仍受限于起码的物理法则,不论化学火箭,离子火箭,还是研发中的核聚变火箭,
都绝对无法完成这样的征途。
从引擎,到相关技术,一切似乎还未准备完毕,但,对人类,对净土文明,即便还有近乎无限长的时间,也没有人愿意继续等待,或者说,更愿意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竭尽全力,而不是将远航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未来。
西历1600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在10月1日的文明建立日,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在公众平台上发布讯息:
按净土民众的意愿,将授意“盘古”梳理产业链,盘点产能,在未来一年内开始建造用于星际远航的巨型飞船。
在飞船积累到一定规模后,随即向太阳系外发射,并预期在四万年后抵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系,然后,利用远航舰队携带的装备和资源,尝试在比邻星系建立人类的第一座系外基地。
这一讯息,不出意外的,在净土世界引发强烈反响。
四万年,对旧时代的人类而言,是一个长到完全无法想象的时间跨度。
短暂的几十年人生,与40,000年相比,只是一瞬,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才数千年之久,在短暂一生面前,任何跨度超过百年的计划,
都是、且只能是白日梦。
但还是这40,000年,对净土民众,则是一段虽然很漫长、却仍然可以期待的时段。
更何况,净土世界围绕量子力学的研究,近年来,陆续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既然传统物理学所否定的“超距通讯”都可以有,那么,寄望人类能够在空间、时间等基本属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也是一种合理的期待。
身在“巨山”封闭城,注视着这一切,方然知道,
自己正在见证历史。
从旧时代的灭亡,自己,亲手掌控东北太平洋大区,直到建立盖亚净土,书写那样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
到现在,身为文明2.0时代的普通一员,与无数同类携手并进,迎接未来;
他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到那发自内心的轻松与愉悦.
长久以来,那始终潜藏在心底,若有若无、挥之不去的忐忑不安,也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
则是对净土世界,对人类文明的某种憧憬,憧憬着更广阔的无尽宇宙。
未来,一切尚未可知,但仅仅是先发的“超距通讯”,
就已经会极大改变净土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