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不下车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九二九章 铃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着眼于星辰大海时代的动力需求,在建立几十年后的1560年代,净土世界还是陆续启动了“可控核聚变”的相关研究。

甚而,早期的研究,集中于所谓“半可控核聚变”,意在尚未解决等离子体约束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获得体积庞大、可以安全部署在太空中的核聚变电站,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设计建造用于远航飞船的聚变引擎。

毕竟,用核聚变发电,和用核聚变来推动飞船,并不是一种用途。

如今几十年过去,直到西历1617年,第一支以比邻星系为目标的舰队组建完毕,踏上征途,核聚变引擎的研发还在进行中。

而且据白大褂们的估计,从试验性质的“半可控核聚变”装置,到能够装舰的引擎,中间要攻克的技术难关还很多,乐观的预期,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取代裂变引擎的可能性都很小。

即便如此,相关研究仍在持续推进,而没有丝毫懈怠。

毕竟十年、二十年也好,更长的时间也罢,对今天的净土文明之民众,都一点也不长。

西历1620年末,启航的第一远航舰队,已越过直径四十五亿公里的海王星轨道,从出发地——木星轨道前进了三十亿公里。

或者,换句话说,接近走完了旅程的万分之一。

四万年,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就算对拥有无限长生命的净土民众,也做不到始终待在荧幕前,保持高度关注。

但至少在几百年内,有一个流程,还是会断续的提醒民众,远航探索正在进行中:

那便是后续舰队的陆续启航。

第一远航舰队,到目前为止,正在安全、平稳的向目标前进,不过可想而知,要想切实的抵达四点二光年之外,仅仅一支舰队还远远不够。

“盘古”的计划,则是在未来的几百年内,陆续建造、发出约十支远航舰队,彼此间距在四十亿公里左右,不仅如此,各舰队选择的路径也稍有差异,但彼此保持联络,用这种方式提升整个计划的成功率。

至于再往后,漫长的四万年时间里,是否会一直保持这样的建造、启航频率,

方然则确信这肯定不可能。

舰队,每支的规模大致相仿,携带的物资、装备等东西也差不多,总质量都在二十五至二十六亿吨。

这不是二十几亿吨钢铁,也不是岩石,更不是氢气,

而是多样化的物质材料之集合。

这样的集合,一组,十组,乃至于成千上万组,以净土世界现今的生产能力,都不成问题,但物质资料的消耗,却不可逆,从长计议则必须精打细算。

飞出太阳系的舰队,航行途中,可能遭遇任何情形,即便排除万难而最终抵达比邻星系,打造舰队的几十亿吨物质资料,极大概率也将永远留在那里,而没可能再返回太阳系,对净土世界而言,

等于就是永远失去了这一块宝贵的资源。

一旦意识到星辰大海的探索中,物质,正如低熵的能量那样,消耗后无法弥补,

则任何将消耗大量物质的远航探索,从一开始的规划,就必须严格基于上述事实,否则,至多在几千年后,净土文明或将陷入“无物可用”的深重危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