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漫天,残阳如血,当日胸怀激荡,因为一句承诺就毅然奔赴千里投身宋军,想要拯救朝廷于危难之中的众多豪杰早已十不存一。而这十中之一,也是残的残,伤的伤。
这些在敌军包围中狼狈突围的豪杰们默默看着即将西垂的落日,只觉得满目萧索一片狼藉,就连野草都被染成一片猩红。
这一段剧情成为了影片的第一个大转折。原本只想遵守同岳将军的约定,报效朝廷抵抗外敌的武林侠客们义愤填膺,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他们商议着要杀掉孙公公为死去的兄弟报仇。而男主角却顾及大局,不想在两军对峙时节外生枝。
然而被人出卖怒火中烧的武林侠客们根本听不进男主角的劝说。又因为这一次的刺杀计划是由男主角全权筹谋,最后却意外泄密导致大家死伤无数,有些人更是怀疑男主角早已向孙公公投诚,两人沆瀣一气坑害大家。
与男主角情同手足的男二号祁连横更是同男主角反目成仇。最后,百口莫辩的男主角被赶走,身边只剩下自岳将军死后,就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女主角青儿。万般无奈之下,男主角霍沉锋只好带着女主角孤身北上,想要找机会完成刺杀敌军元帅的计划,帮助宋军守住边境,完成他对岳将军的承诺。
而从这里开始,原本以正面角色出场的男二号——由陆衡饰演的义薄云天的祁连少主,也因为父兄皆战死在这场暗算中而彻底黑化。慢慢转变成比监军孙公公还要心狠手辣的大反派。他纠结起想要报仇的武林侠客们,根本不顾天下局势,只晓得处处同宋军作对,想要杀死孙公公为父兄报仇。然而孙公公早在得知这些人没有死绝之时就已料到自己的危难处境,所以命几万大军重重守卫着自己,根本不给祁连横等人机会。
影片的最后高潮部分,是祁连横利用风向在战场投毒,直接毒杀了战场上交战的敌军万人大军,监军孙公公并其麾下宋军五千兵马后,再次潜入京中刺杀朝廷大臣,最后竟然潜入宫中试图刺杀皇帝。
而男主角不忍看到朝廷动荡,为保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在刺杀敌军元帅后再次挺身而出,号召众多忠君爱国的武林豪杰共同阻止祁连横。
最后的结局,是丧心病狂的祁连横最终惨死在武林豪杰和御林军的埋伏下。然而经此一战,朝廷也元气大伤,苟延残喘不过数年便土崩瓦解,在金人的步步紧逼下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第二百三十二章 事故
一部情节流畅但是缺乏诚意的作品。唯一的亮点大概就在于陆衡在影片中饰演的男二号从正派人物向最终反派人物蜕变的历程。用卢克瓦伦提诺主席的话来评价——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唯一让他感觉到惊艳的元素。尤其是在那场兄弟反目的戏份中, 陆衡的诠释简直让人尖叫。
当然,卢克瓦伦提诺之所以对陆衡的表现如此推崇备至, 也不乏这位戛纳评委会主席本身就比较喜欢陆衡这位华夏演员的原因。
其他评委和业内影评人们的想法大概跟卢克瓦伦提诺差不多,至少在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影评中, 陆衡看到了不少观点类似的评价, 大都认为《侠禁》这部片子的剧情节奏把控的很好, 演员的发挥也都不错, 男二号陆衡的某些镜头更是让人感觉到惊艳,就仿佛是大热天吃了一杯淋上纯果肉的冰激凌的畅爽——
然而《侠禁》在专业影评人中的口碑也就仅此而已了。对于更加欣赏“有深度的电影”的戛纳评委和影评人来说,《侠禁》对于人性的挖掘还不够深刻,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抨击也流于表面, 最重要的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壁垒, 很多西方观众并不能理解“侠以武犯禁”这种颇有些冠冕堂皇的ZZ立场。
相对于《侠禁》所阐述的东西, 他们其实更加欣赏如佐罗,如超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是男主角帮助ZF镇压了惨遭出卖和陷害的侠客们。这样的结局让很多观众觉得难以理解。而这种矛盾,也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冲突……
总而言之,在戛纳评委和那些眼睛毒辣笔锋犀利的专业影评人眼中, 《侠禁》是一部足以入围主竞赛单元, 但是由于影片的立意不够深刻,也只能止步于此的质量偏上乘的作品。
比那些动不动就用爆破场面吸引眼球, 逻辑立意一塌糊涂的爆米花电影更有深度,但是与那些真正可以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片子相比,又缺少了一种可以震撼人心的底蕴。
而在首映场之后, 从评委和专业影评人们略显平淡的反应中,吴中源导演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操之过急。
“……咱们华夏有句古话,叫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人的智慧果然通透。”吴中源导演看着助理搜集来的各大报纸和网络上对于《侠禁》的影评,不免苦笑着摇了摇头:“俗话说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是我自己操之过急了。”
陆衡看着意兴阑珊的吴中源,笑着安慰道:“其实第一次尝试文艺片就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也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国内有多少导演,针对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口味,投其所好的尝试了不知道多少次,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徘徊在入围门槛之外。与这些挖空心思却不得门径的导演相比,在商业片领域已经有所建树,第一次拍摄文艺片就能入围戛纳主竞赛代言的吴中源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锋芒毕露。
就连一直坐在旁边默默不语的林超阳也忍不住拍了拍老友的肩膀,安慰道:“陆衡说的没错,对于咱们来说,第一次拍文艺片能够入围戛纳,已经是一种认可,就算没能拿奖也无所谓——反正国内的几个电影节肯定有咱们的一席之地。”
林超阳这话说的有些功利,却也是事实。对于一直崇拜西方电影,试图得到国际认可的华夏电影圈来说,一部能够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华夏作品,足以代表外国同行对这部影片的看好。既然连外国同行都对此表示了认可,那么当《侠禁》再次调转枪头追逐国内各大电影节的奖项时,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之上——
这种现状其实很好理解。毕竟,倘若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认可的作品,再返回国内电影节时连个提名都没有,那是不是意味着国内电影界不认可《侠禁》?再引申一下,是否意味着国内电影人否定了外国同行的眼光和职业素养?如果国内电影人真的不认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专业性,那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不认可?是影片的因素,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是不是意味着国内电影节在审核期间有什么内幕(虽然大家都知道其中必然有内幕)?如果是电影本身的原因……难道国内电影人竟然觉得自己的标准比国际四大电影节还高?
联想到国内电影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的尴尬现状,恐怕后一种解释也是无法取信于大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