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都督!仁轨决不辜负大将军厚爱!”刘仁轨想着自己被如此器重,一改胸中苦闷,神采飞扬!
“马先生不知长于军务,还是政务?”安排好刘仁轨,罗通开始了解马周,以便量才而用。
刘仁轨知道马周不好开口,躬身道:“都督,论及才干,马兄更在我之上,相向而言,马兄长于后勤政务……”
罗通目光落在马周身上,见他相貌平平,心中忍不住道了一句,人不可貌相。
马周在后事并不是很出名,大多人只知魏征而不知马周,却不知马周的功绩才干比之魏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周因为脾性古怪,一直怀才不遇,半生奔波流离,为了生计只能投奔中郎将常何,当任常何的门客,一直也籍籍无名。直到某年,李世民让所有的朝臣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他好也做自我检验检讨。常何是个大老粗,也就请了马周代笔。
马周聊聊千字让李世民大吃一惊,方才知道在他眼皮子底下还有如此大才,立刻派人去请马周。马周脾气古怪,直接拒绝见李世民。
李世民求才若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请马周,这才见到了马周这位奇才。
而马周所写的那篇文章,不但让李世民动容,四请马周,连后世的本朝太祖在看《马周传》的时候也将那篇誉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马周也因此平步青云,短短数年便成为大唐宰相,位极人臣。
除此之外,马周不求名利的风范,在唐朝是独此一份。
李世民擅于纳谏,马周、魏征都是出了名的谏臣。不同的是魏征,不断揭李世民的短,数落李世民的错误,还将李世民的短记载下来,怕史官不知道交给史官,让史官记录下来。李世民在魏征死后,对于魏征态度极为恶劣不无这个原因。而马周却不在乎这个名号,临死之前,让人将所有的奏章谏书烧毁。
在贞观一朝,马周堪比商之傅说,汉之萧何。
马周衣着朴素,还打着很多补丁,想比在常何家里也过得不如意,如此人才,落魄的时候到自己麾下,真是难得的大喜事。
罗通大笑道:“如此正好,如此正好。我对公文之事,实在是一窍不通,正缺政务能手,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他知道马周脾气古怪,若说什么久仰大名的客套话,一定令他反感。虽然他确实久仰大名,但显然这个时代的马周,屁大的名声没有半点。
马周笑道:“都督快人快语,周愿意为都督效力。”
罗通起初还在想李世民作为大唐皇帝,请马周都要四请,他区区一个都督,不知要怎样才能将他收入帐下,却不想就这么简单。想来也是,现在的马周怀才不遇,在常何屋檐吃赏赐饭,怎么可能再摆什么架子,等他出名了,有架子了就让李世民头疼去吧,自己用着先。
“我身旁正好缺一个总录文簿的录事,先生就先将就担任录事一职吧。”
录事的地位与刘仁轨的参军事一样,地位算不上很高,但都是罗通身旁的重要职位。
马周性格有些古怪,也因此饱受冷眼,除了个别朋友极少得到认可。虽身怀雄才,却一直碌碌无为,反而被他视为庸才的刺史达奚恕骂的狗血淋头,之后,更是寓居人下,胸中苦闷自不用说。罗通待他如此,心中感动,沉声道:“马周决不辜负都督厚望。”
古人极少自称自己的全名,只有在情绪到了一定界限,才会以全名自称。
“上官先生,可知我为何最后安排你么?”罗通笑吟吟的问道。
三人均是一怔,长官仪想了一想,有些不太确信道:“莫非都督还让得我上官仪?”
罗通点头笑道:“中元夜渭水边放花灯的时候,一众国子监士子让我一番话吓得魂飞魄散,唯有先生表现不俗,我便记在心里,打听之后才知先生之名之才。我们也算是故人相逢,而与刘、马二位先生还是初见,因此才将先生放到最后,不介意吧?”
上官仪激动道:“想不到都督记得在下,游韶…实在感激不尽…”
中元夜那晚,郑丽琬遭人搭讪而大发雷霆,罗通一翻劝谏说得一众国子监学子腿肚子发软,只有上官仪表现不俗,不卑不亢,罗通对他有印象,至于什么打听那是骗人的鬼话,只能说是巧合罢了。一问才知上官仪也长于政务,最后也安排了一个录事的职位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