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怎么会。邓华有点晕。庄梦瑶大眼睛忽闪忽闪:“那几位老首长说。当年大军由蜀入黔。很多军用物资都是通过池水河运送。那些拉纤的老工人付出巨大代价。帮助大军及时迅速溯河而上。沿河小镇的居民。自己都沒有存粮的情况下。还为大军准备干粮。他们要回去看看还债。”
河滨小镇不是一座。从池水河进入小江的河口往上。连续五座小镇像是五颗珍珠。串联在蜿蜒崎岖的池水河上。看上去破落户一样的小镇。事实上每一个都有一段沧桑的历史。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走在古迹斑斓的石板路上。看着狭窄的街路两边越发陈旧的木屋。原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山峰叹口气:“五十年了。五十年这里好像沒有改变。外面已经改天换地。这里还是五十年前的模样。我们欠下太多的债呀。”
“我还记得。当年木船不够。老百姓主动帮助扎竹筏运输物资。。。”原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赵春拄着拐杖。一路走一路感慨。“红色年代的时候。有几个当年资助大军的家庭被查抄。还是老麻出面把东西要下來还回去的。”
原挺进黔州省第一团团长、黔易市革委会主任麻强一脸惆怅:“河池的老百姓为黔州省解放付出太多。从沒有在国家身上获得什么回报。春节去看老领导。说起这边的落后真是愧见死去的战友。。。”
一行人走进路边一家茶馆。原省军区参谋长糜凯旋拍拍桌子:“嘿。大军进黔的时候我來过这家茶馆。如今早就物是人非。这桌子好像还是老物件。嗯。这味道也是五十年前的味道。还是84年的时候來过一次。茶馆也老了。”
陪伴四位老人的不止庄梦瑶和邓华。还有贾思怡和师同海。河池、黔易市和黔州省三地宣传部的同志。河池不再是从前的河池。新班子绝对不会把这么一个宣传的机会放过去。搞好了相当于数百万的宣传费用创造的广告效应。
贾思怡轻声道:“河池针对河滨小镇有一个复兴计划。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街市。是搞旅游业绝佳的地方。宣传部已经制定相关计划。将会在最短时间内启动。要发动小镇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发现老屋存在的价值。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为即将到來的做准备。”
“好。”糜凯旋点点头。“一定要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我们要知道感恩。不要让老百姓骂我们沒良心。当年大军过境。河池的老百姓自己不吃饭也要给战士们做干粮。要知道那是救命粮。一晃五十年。建国五十年我们给河池人民带來了什么。改革开放都已经二十年。这里的条件沒有丝毫改变。我们欠债太多了呀。”
麻强年纪大了反应不慢:“发动居民主观能动性发现老屋的价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说河池不会投钱咯。”
贾思怡有点尴尬。河池就算是想投钱也沒有。偏偏老人家心思灵活。一下就抓到关键。一个个都是在官场中混迹一生的人物。想要动心眼不是一般的强。相比之下贾书记太单纯。
邓华帮贾书记解围:“河池全部精力都在扶贫产业园项目上。沒精力也沒有能力开发滨河小镇。最主要一点。小镇的民居都是个人所有。国家投资很不适当。发动居民自发解决房屋修缮问題。让老百姓找到赚钱的门路。应该比发放几百上千块的救济款更有成效。”
“嘿。说的比唱的好听。”糜凯旋冷笑道。“说白了还不是不想花钱。”
第1358章调研河滨小镇
第1358章调研河滨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