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百七十二章 倏忽间鄢郢告破,得其时降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解决到城门侧的楚兵,秦兵马不停蹄的便将厚重的城门打开,吊桥放下,手持着火把在虚空之中晃了三晃。而趁着夜色埋伏在郢都两百步之外的秦军先登之军,随即收到信号,纷纷起身向着城门洞冲杀而来。

直至此时,城楼上的楚军方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秦军攻城了!

城楼之上,楚军很快对秦军的进攻进行了反制。

弓箭手开始朝着城楼下的秦军倾泻箭矢,然而淅淅沥沥的箭雨根本对秦军造成不了多少的伤害,更阻挡不了秦军前进的脚步;

有机敏一些的楚军校尉随即想到抬起吊桥、关闭城门,才是阻止秦军最好的办法。然而区区两百步的距离,对于精锐的秦军而言,只不过是转瞬即至的事情,还未等他们赶到城门洞中,秦军的主力却已经占据了吊桥。

不可避免地,两军在城门洞中,爆发了攻城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战,双方都似发疯似的往城门洞中填入着军力,试图将对方寄出去。

然而,楚军的战力终究还是与秦军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秦军所埋伏之将士,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尽管楚军已经接近了他们的全力,却依旧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不过盏茶的功夫,在付出数百人的代价后,城门彻底易手。更多的秦军从城门之中冲入城池之中,并向着城池的纵深穿插着。

若是任由秦军穿插到位,恐怕楚军这二十万大军就要彻底地交代在郢都之中。

就在这时,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楚国将领做了他一声最为英明也是在攻防战中唯一的一次——“全军后撤,退出郢都!”

不是他不想战,不敢战,实在是没法战了!城门被破,内部被渗透,甚至就在自己的身边都不知道是否藏着一只秦军,如此情形之下如何战?

眼见着城门方向,越来越多的秦军不断地涌入城中,楚将明白,郢都已不可守,再想着守住郢都只会让全军尽没在城中,而自己麾下的大军可是王上好容易才聚集起来的,一旦全军覆没,楚国危矣!

虽然明知必撤不可,可真当要做出这样决断时,却并不容易,尤其是退出郢都这样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城池,更是在没有经历过什么血战便将城池拱手相让,可以说楚国将军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做出的决定。

在下令的那一刻,他便已经想到了之后可能的口诛笔伐,甚至从下令的那一刻起,楚将便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此时的他只剩一个念头:将尽可能多的楚军带出去,带回到楚王的身边。

也正是因为这位将军的果断撤退,令楚军在大败之中得以保存一定的实力,近乎八万大军成建制地冲出了秦军的包围圈,同时也宣告着秦军已郢都为饵,消灭楚军主力的计划破产。秦军不得不陷入与楚军的拉锯战中。

只是可惜的是,这位为楚国立下大功的将军在断后的途中,身中流矢而亡,如同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天际,虽有短暂的耀眼时光,却转瞬即逝,最终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

楚国之中,既没有他功绩的论述,也没有追究他失地的职责,就像这位楚将从未出现过一般。即便知晓其功绩之人,也不能、更不敢再多说什么,或许功过相抵,战死沙场已经是他最好的归宿了。

隐隐约约在那最后一战之中,有位儿郎冲着中箭的楚将大喊道:“项将军!”

……

然而,逝者已逝,生者?

嗯,生不如死!

没错,尽管八万楚军靠着项将军的牺牲终究跳出了秦军的包围圈,但很可惜,秦军并不准备放过他们。

楚军节节抗击,而秦军是步步紧逼,直到安陆城。

安陆,位夏水之端,其南为千里云梦泽,其北曰培尾之山,乃自鄢郢是通往楚国腹地的屏障之一。过了安陆,千里之壤尽归于秦,而楚国国度陈郢也将暴露在秦军的爪牙之下。

故此,无论秦楚都对安陆城势在必得。

也因此,在安陆城,秦楚爆发了空前绝后的拉锯战。

秦军以十三万兵力(两万兵力屯驻鄢郢等地)强攻安陆,而楚国则以从郢都撤出的八万大军为主力,加上安陆本身的两万守卒,共计十万大军守卫安陆城。

然而,楚军虽然占有地利,但却面对更多的问题:战力不足、士气低下,就连士卒的数量也少于秦军。

更加糟糕的是,楚国可没有如同田单一般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果断执行力的将领,对面的秦军也没有通五国之联军一般给予楚军任何的可乘之机。

秦国虽然没能将楚军的主力全部消灭在郢都,却也将其大部歼灭,蒙骜很清楚:优势在我,平推必胜!

所以,在秦军的步步为营的攻势下,这场战争成了一场没有奇袭、没有阴谋,只剩硬碰硬地较量,国力与国力的比拼的战争。

这一打之下,胜利的天平就如同秦军主将蒙骜所预料的一般,一直不住地往秦军一方倾斜。尽管楚军作为守城的一方,先天具有优势,可是兵力的损失竟然比作为攻击方的秦军还要大。

好在楚军也知道不能再退,即便损失再大,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守城——守至最后的一兵一卒。安陆城彻底了成为了一个血肉磨坊——无论秦、楚,每日都要在这磨坊之中丢弃掉上千条生命。

而在陈都的楚王,也只能咬着牙,向安陆城不断地输送着战力,今日三千,明日八百,此时的楚王越发地想念在赵国的三万降卒了,不为败秦,只求守住安陆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