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相亲对象是重生者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六十一章 总结带来的收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尽吹散

顺便我再说说何冰和宋慈

《大宋提刑官》里面宋慈的角色设定其实是略有些脸谱化的,其性格特点大概可以概括为“处变不惊、嫉恶如仇”,这样的角色设定很容易会被塑造成传统“高大全”的形象。但何冰本身的气质和对角色的演绎正好弥补了角色设定上这一点缺陷——

其一,在于何冰的长相。何冰的相貌比较大众化、放在演员堆里很不起眼,但正是这种普通的相貌让宋慈不像传统的正派角色那样舞台感太强、跟观众的距离太远。

其二,在于何冰的台词功底。个人感觉,对电视剧来说,最好的台词表现是让观众感受不到眼前的屏幕和台词背后的剧本。这当然需要编剧的剧本功力、演员的台词功底、声光场景的搭配调度等等条件综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何冰是话剧圈里磨练出来的演员,台词功底自然相当深厚。

那么想了想,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对比一下这三部电视剧:人物定位,破案方式, 案件设计。

人物定位。

宋慈在更多的时候并不以官员的身份自居,他查案子破案子,既不是因为心系社稷安危,也不是为了报效皇恩,而是出于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人命大如天,真相就是真相。他既不是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也不是食君禄分君忧的忠臣能吏,所以他既可以为卖豆腐的杜松洗刷冤屈,也可以把二品高官史文俊救出大牢,他既可以听命调遣去查官银失盗,也可以因为宋皇掩盖真相而辞官归隐。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两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包拯一出场就拯救大宋于严重的外交危机中,他后面破获的案子也大多牵涉国家核心利益,到最后他甚至查出了皇帝的身世以及流落民间靠卖卫生检疫不达标的食物为生的太子,他不是官员,但他使用着官员的资源(破案的时候都有各级政府的支持)做着官员的事情;狄仁杰本就是官员,与其说他是在破案倒不如说他是在不停的平叛和反政变,他是熟透了的官,知道要逢迎皇帝,知道一些地方不能碰,知道一些案子不能查,(比如涉及内卫的几个案子,狄老都是搬出了皇帝才审的下去,)他破解的谜案是“国家大事”,当他享受万民的欢呼跪拜的时候,心里是装着他们的全部,而非每一个个体,所以神探狄仁杰里大部分的老百姓都只是“群众演员”,即使他们被杀被害,也不如杀害他们的官员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两部电视剧里都有一种设定,主人公破解的案子大多都会有一个紧急而严重的现实背景,案子不能按时侦破就会“动荡时局”,这种导演和编剧有意无意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主人公对案件中的受害者以及普通民众的同情和在乎。是的,这么一来包拯和狄仁杰侦破案子就变得意义非凡,他们的形象也更加高大,然而观众也就只能仰视,仿佛距离更远了。宋慈则从没说过“这个案子的破获将极大的促进我们大宋的法制建设”等语,他只是恪守自己作为提刑官的职责以及背负着绝不能愧对冤者这一沉重的父亲遗嘱,他看重的是案件中的每个承受了或正在承受冤屈的人。包拯最怕愧对的是“社稷”,狄仁杰最怕愧对的是“苍生”,而宋慈最怕愧对的是自杀的父亲和含冤负屈的死难者。从这一点看,大宋提刑官的进步是跨越性的,公平和真相,终于不再来源于高高在上的“青天大老爷”而是来源于一个偏执的正直的“普通人”,它们也不再是当权者的施舍而是社会良知的馈赠。这是这部电视剧最打动我的地方。

破案方式。

几千年的人治让我们从来都相信公正来源于清官,清官用他们的正直的人格力量和超人的聪明才智昭雪沉冤、震慑宵小。为了增大这样的效果,小说家和戏剧家往往还要给他们以凌驾一切反抗力量的手段,诸如尚方宝剑、武林高手和八府巡按。三侠五义是这样,各种形状的包青天是这样,狄仁杰说:“中书门下平章事问你元芳怎么看?”

这种设定导致了“人”的因素在案件破解的过程中起了太大的不切实际不可重复的作用,《少年包青天》和《神探狄仁杰》中,太多的案件是由于包拯或者狄仁杰的灵光一闪或者是在旁人不在意的提示下突然明白了根结,而犯罪嫌疑人的抓捕和定罪中,也主要以“犯罪嫌疑人再次作案被当场抓住在主角的意念攻击下主动坦白一切”实现的,比如少年包青天中朝鲜太子被杀的案子中,沈良如果不在最后“真情告白”,包拯打死也只能证明他是辽人和他没有不在场证明,靠着那个靠不住的“杀人十字”是根本定不了沈良的罪的,所以才说包拯是“官员”,他不是在破案而是在完成政治任务,案件没坐死,但在政治上完全可以交差了,那么就此结束就好;狄仁杰里大多数嫌疑人都是被狄老算中下一步的计划而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当场拿住的,然后狄老摆出一副“我早就知道是你可是居然真的是你”的表情把案子从头撸一遍,狄老的必杀技就是“我什么都知道但是装作不知道然后给你上个套你就会往里跳咩哈哈”,嫌疑人都有必须继续行动的理由,因为之前已经说了,其实这部电视剧里的都不是“案子”而是“阴谋”,谋反或者政变,不达目的绝不会收手。

所以《大宋提刑官》这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破案方式就显得相当现代,不仅让人耳目一新,从立意上就比另外两部高到不知哪里去。宋慈也很聪明,但他破案靠的不是他机智过人而是因为他恪守检验的规则、丰富的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这其中,无一例外都是可以经过后天系统而规范的训练而达到的。所以宋慈才去写《洗冤集录》,为的就是让全天下审案勘狱的人都能知道如何正确的查案。宋慈是很伟大,但更伟大的是他留下的那本书(书中的方法是否科学先不谈),这里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真正有效的公正应当也只有来源于制度的完善和可靠而不是个人的天赋及操守,因此宋慈让剧中人最为称道的就是他“验死验伤”的“滴水不漏”,这不是他天资聪颖而是他严守规则造成的。宋慈检验的方法是否科学可靠这点不是最应该探讨的,最该引人注意的是案子侦破方式的改变,如果这种改变能够深入人心,那才是划时代的变革,因为我们终于不再迷信权力和伟人,而选择相信了事实和制度。

案件设计。

《少年包青天》的立意是为了体现包拯的聪明,因此案件的设置也以精巧为主要着力点,这一点很像死亡小学生,案子中犯罪嫌疑人总会使用各种巧妙的花活来扰人视听,而解开谜底也主要依靠看破这些障眼法。《神探狄仁杰》中案件的恢弘大气主要依靠烘托史实背景来实现的,同时各种机关、武器、作案方式也都相当新奇,想象力可谓是天马行空。《大宋提刑官》的案子主要取材于古典小说中的案件,加工后显得真实自然,这与宋慈这一人物的塑造有很大关系,前面说了很多了,就不重复了。

侦破的过程中,《少年包青天》和《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都会获知观众所不知道的情节和内容,一些重要证据的具体细节观众在案子结局之前是不知道的,所以才有了真相大白时候的“恍然大悟”,但这只是剧本故意营造的现象,它们赖以提升观众观看欲望的就是悬念。《大宋提刑官》并不刻意制造这种“惊讶”,因为从根本上这部剧并不需要用这种悬念来博人眼球,几乎所有的案子(也许除了曹墨的那个案子,失足落水的结局我是真没想到),真凶都早已被猜到,大家等着看的就是宋慈怎样用滴水不漏的证据将其绳之以法,也因此证据的搜集成为了主要关注的对象。关注点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吸引力的不同,看完包青天和狄仁杰让人大呼过瘾,看完宋慈你也会感到过瘾,然而更多的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平静,这正是这部电视剧所表现出的和希望观众感受到的理智。毕竟,冲动更容易犯错,人命关天的事情难道不该慎之又慎吗?

那么在撰写过程中我更加加深了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上面说到的大多都是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思想,我也万万没想到会写了这么一大篇内容,更万万没想到之前那么喜爱它却从没想过的喜爱的原因居然有这样的高度,我想想,可,能,是,我,想,多,了,对,吧。很遗憾的是从它之后,再也没有看到任何在思想上超过它的电视剧,以至于最近的电视剧只要细节和逻辑把握的还好的话就可以称作”好剧“了,这真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