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相亲对象是重生者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九十三章 经典的本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灵儿是在斗水魔兽之后死的,作为公主,救下了南诏国的子民,虽然心里放不下逍遥,但再来一次她还是会这样选择。

月如牺牲了自己,是为了救下灵儿和逍遥,她最后笑得很欣慰。

刘晋元那样一个温和谦逊彬彬有礼的文弱书生,忍辱负重,孤身一人卧底反派,是为了找到拜月弱点,给父母报仇。逍遥他们一直团结在一起,有朋友师父的力量做支撑,刘晋元身边什么都没有,父母死在自己眼前,朋友都被自己故意亲手推开反目成仇,他是一个人在战斗。

酒剑仙刚扔掉酒葫芦,前所未有的清醒,明白什么是重要的,就死在了阿奴手上,他不愿对这个刚认回来的女儿动手。

唐钰死了两次,一次是为了救阿奴和酒剑仙,一次是和阿奴变比翼鸟许愿救苍生。

石公虎是赎罪(因为自己养出了拜月)

拜月是一个有魅力的反派,徐锦江一直演猛汉,拜月却造型行动都有些像神,虽然是邪神,出场还有麦振鸿的bgm加持,他每天思考的都是“爱是什么“,“地球是圆的“这种哲学科学问题,最后死得甚至有些悟了的感觉。

作为下饭剧,这个程度的剧本和人物,已经很完整了,只能说现在的下饭剧越来越烂,给衬托出经典之处来了。

而《仙剑一》这部剧里的经典角色,不只一个。

对于胡歌来说,李逍遥是他的第一个角色,从此大火特火,基本就算跨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了,其实对于演员来说,这么年轻就火成那个样子,并不好,至于他后来浴火重生,到了今天,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对于刘亦菲来说,赵灵儿并不是仙女人设的唯一,但这个角色却是属于她的唯一。无论是王语嫣、小龙女都有回忆buff之下的老版一直和她咬着劲,而赵灵儿是唯一属于天仙攻的仙女角色,前无古人,很有可能后也不会有来者了。

你实在无法想象,这些角色如果换了其他人来演,会是什么样子。

另外,还有安以轩的林月如,彭于晏的唐钰小宝,谢君豪的酒剑仙,徐锦江的拜月教主。

这些人都用自己最好的方式,把这些角色演活了。

一个拥有如此之多经典角色的电视剧,又如何不会成为一个经典呢?

至于和《仙剑三》相比,我觉得故事上可能占的比重大。首先从游戏的故事来看,《仙剑一》是有着极其强烈的唐传奇色彩的,是一个武林、江湖、妖灵、仙术并存的世界,更像是聂隐娘、红拂女、柳毅的那个世界,也更像是燕赤霞、宁采臣、婴宁的那个《聊斋》世界。这个世界的好处是世界观没有被无限撑大,三教九流都能容得下,人物的实力没有到天花板,对于法术、武功的描写还能保持克制。

《仙剑三》则是一个超级宏大的世界观,这些人上天入地,重楼、飞蓬更是几乎代表着该世界观下的顶级战斗力。这样当然不是不好,其实也更符合《仙剑三》问世的那个时期的网络环境主流,但是这种故事和世界观的处理方式,就有些像《西游记》与《封神演义》,金庸古龙与网络小说。随着特定时期的逝去,在漫长岁月里能否被洗练成经典,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大人物直接下场手撕,虽然过瘾,但看着不够含蓄,对故事来说,没有留足余地。

当然《仙剑二》之后的《仙剑三》《仙剑三外》《仙剑四》全都是走的这个路线,用一个原创的世界观,来写“仙神魔”的故事。直到《仙剑五前》才又拉回来,踏踏实实讲回人。

其实呢,读者作为人来说,最大概率还是会去喜欢人的故事,从古代传说到现在,仙和人的思凡之恋,妖和人的人妖殊途,一直都是同类型下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至于“魔”的概念,当代大部分仙侠故事其实自己都没弄明白,更何况写好呢?

《仙剑一》贡献了一条能够和白娘子并称“中国四大名蛇”的介乎于妖和神之间的女娲后人赵灵儿。还留下了一句“世有无情人,却有有情妖”,整部剧对哪怕作为反面角色的蛇妖男、狐妖女,扬州女飞贼,以及至情蝶精彩衣都有非常浓厚的悲悯同情的笔墨。

虽然都是改编自游戏,因为《仙剑一》本身故事就好,在改编之后,自然就比《仙剑三》要出色了。

后来的大多仙侠剧,我看得就很少了,但总感觉侧重于仙少于侠。

要么是几界几界的大世界观里,仙神魔妖的大乱斗,主人公动不动就能登顶一界之武力巅峰。

要么就是原创的超大故事背景,而中国本土的一些佛道文化使用极少,甚至于被曲解。(当然,这里面可能确实有些是因为审查。)

反观《仙剑一》,其实游戏中的重点在于宿命,整个情节几乎都是被设计和安排好的,赵灵儿不管怎么走,最终的结局都是那样。但在电视剧中,元素丰富了很多。首先是六个年轻主角的成长和情感。紧接着有赵灵儿对自身的认知变化,上一代人的情感纠葛和各自成长,拜月的最终诉求(一个优秀科学家用邪恶方式做好事的典型失败案例……)会让人感觉到,李逍遥这一代人将来也会变成剑圣那一代人,每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因为时代和大趋势有所变化,但人还是那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仙剑一》编剧对于道家修仙文化的理解其实很粗浅,但是人家会扬长避短,点到为止,抓住几个关键就完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生发,最终不伦不类。

并不是新故事一定要按照故老传统来讲,但读者和观众其实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喜欢找出处,如果你这个桥段是一个典故,来源于正史或者笔记小说或者民间传说,他们就会很开心,而你如果是自己原创,大多会被盖上一顶“瞎编乱造”的帽子,虽然有些典故也是古人“瞎编乱造”的吧。

所以原创世界观和文化风格,对于逻辑自恰以及和故事的完美融合来说,对于编剧(作者)的功力要求极高。而仙侠剧所对应的观众,说句实在话,还并不足以让资本在剧本阶段下那么大力气……所以……《仙剑一》在当时那种拍摄情况下,把剧情、故事、逻辑、文化捋顺到这个程度,已经难能可贵了,虽然还是有上升空间吧。至于后来的仙侠剧,有一些逻辑上就过不去啊。

另外,仙侠仙侠,不能只有仙而没有侠。《仙剑奇侠传》,这个题目,我自己的理解是一方面有修仙的神话传说部分,一方面有江湖的武侠部分。

对于仙侠来说也是一样,仙是虚无缥缈、逍遥自在,是想象力是宏大世界观,侠是要落地的,是一日三餐,吃喝拉撒,是抱打不平,是卷入阴谋陷于险地。

一个好看的仙侠剧,缺一不可。如果世界观的天花板过高,那么很有可能出现人无论怎么死,都能再活过来。危险不论怎么大,都有高人来拯救。那么从观众的情绪角度来看,感动、揪心等等情感付出,其实就被浪费掉了。

《仙剑一》拿捏的这个尺度刚刚好。这帮人能以武入道,也有仙术在身,比武侠要神奇。但他们同样怕死,同样被危险萦绕,抱打不平的代价依然很高,每一个事件的影响,对于主角的人生思考来说,成本也极大。而当代很多仙侠、玄幻小说一旦陷入对“修仙”“修魔”“成神”的纠缠,就立刻会展现出一种幼稚,基本对此的理解停留在“物理数值”阶段,完全没有古人那种敬畏天地,万物有灵的思考过程。这也是大多数当代幻想小说,无法和创建一整个神话、宗教体系的《魔戒》《冰与火之歌》相比的原因。就是枉顾那么丰富的文化知识,而硬着头皮选择自己直接上。

实际上,《仙剑一》游戏故事,是非常接近古典名著风范的,只是可惜后来的二、三、四越走越远了。

至于比游戏故事弱上三分的电视剧故事,哪怕放在今天,在剧本范围内,也依然非常能打。

更何况,还有刚刚提到的那些经典角色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