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是弟弟,在这即将临产的时候,林家已经确认了,这林太太肚子里的就是林家期待已久的,几代单传之后第一个嫡次子。为了这个消息,林侯爷高兴的,在祠堂里连着上了三天的香不说,还专门派人去了苏州,给祖坟上香,好告知地下的父母祖宗,甚至还另外捐了一笔钱,重修苏州祖宗祠堂,给未出世的孩子积福,祈求这个孩子顺利出生,平安长大。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72章
在太子之位确定之后,整个京城的朝堂真的是平静了很多,也是,没有了这么多皇子掐架,这些臣子们可不是日子舒坦多了吗,谁也不像没事儿找事儿不是。当然他么按也没有犯傻,只要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一天新皇没有登基,那么就一天有发生变数的可能。只是这变化的可能性被降低了而已。有些性子急的臣子们,已经开始逐渐的往太子方向靠拢,以求将来能得一个从龙之功,唯有老狐狸们依然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姿态。
甄回细细的从不惹人注意的角度,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着这些官员的变化,对于这一点他看得很是清楚,也相当的理解,毕竟如今皇帝还在位,和太子亲近,未免有些喜新厌旧只限,也显得太过刻意和无情,一个不好,很可能惹来皇帝的不满,甚至是厌弃,就是太子谁知道如今高兴接纳他们的这个新主,会不会也感觉这些人缺乏忠诚之心?
在这样的观察中,甄回慢慢的也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定的规划,比如现在,他已经十一岁,虚岁已经十二,他决定就在今年返回苏州,缘由很简单,他想要参加明年年初县衙的县试,准备开启属于自己的科举之路。
不是他自我感觉良好,好像觉得自己学问高,觉得目前已经足够水平参与到这千军万马一般的乡试,会试中去,而是想要慢慢的开始经营属于自己的人脉,还有就是为将来的路做一定的准备。
在他看来,就目前的状态来说,即使皇帝三五年内不至于立马翘辫子,可是时间也不会太长了,毕竟年纪在这里摆着,这个时代高寿的人毕竟不多,高寿的皇帝更加稀罕,几乎不可能,所以这老皇帝能支撑五年以上,那绝对是属于惊喜的结果了,若是这样,那么也就是说,在甄回二十岁之前,估计这新帝就该登基了。
新帝登基,朝廷的官员必定会在一段时间内又一次新旧交替,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帝初年的进士,很可能就将会成为未来朝廷的中坚力量,被重用这是肯定的。而甄回想要博取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作为自己能更快的晋升的一个途径。只是这样的情况也有一定的细节上的区分。
比如,若是在新帝继位之时,老臣不配合,甚至有老臣想要来个什么权倾天下,一言而决,架空皇帝,那么那些所谓的新帝的天子门生,最大的用处就是和这些老臣对掐,而新来的进士,刚刚进入朝政,经验能有多少?人脉又能有多少?甚至是官职,也微末的很,如此一来,必定损伤严重,最终能有几个搏杀出来,还真是不好说。要是遇到这皇帝本身能力也差点的话,很可能连着两届进士都不可能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要是这样的话,甄回觉得,这进士不考也罢,免得给自己找麻烦。可是要是新帝人品好,能力好,老臣又配合,那么不用说了,只要是新帝之初上位的进士,必定能有所作为,哪怕是为了给朝廷换一换新血,让这个朝廷烙印上新帝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延续先帝的痕迹,那么这新一代的进士们,也会得到新帝很好的培养,得到更多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一心在这个时候去苏州,开始他的科举之路,按照他自己的规划,用一两年的时间,把这秀才的身份搞定,然后争取在老皇帝最后的时间里把举人也考出来。如此一来,他就能安心的等待最佳的会试机会,看准了朝廷动向之后,再看什么时候最合适再往上爬。
这样的一个安排,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感觉这小子很自大,把科举看的实在是太简单了些,甚至连甄老爷这里也不能这么说,不然铁定就是一顿的训斥,说他大言不惭,说他自是太高什么的。
可是真要说起来,对于科举,甄回虽然还没有考过,可是他却还算是有信心,这个信心不是说他知识比别人多多少,而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或者说是现代这回带来的遗产,从小学开始,我们国家的孩子们那就是基本在考试中长大的,对于考试已经形成了一种本能一样的反应,即使不是学霸,也多半都能称得上一声考霸了。在归纳考题上更是很有点砖家叫兽的级别。懂得太多的让自己提升成绩的办法,不管是笨蛋法子,还是巧妙的偷懒的法子,全都多的是。
而甄回想到的能让他在科考中脱颖而出的方法也绝对是很可行的。秀才之内,他都不用多费心,就凭着自家的书籍,自家的教育环境,他就能很肯定的表示没有压力,更不用说,他家毕竟是官宦之家,回到苏州,好歹也是属于县令需要照顾的那一类人,所以在一开始考试的时候,只要他不是太差劲,没有不通过的道理,这一点即使到了州府,也一样的道理,只要不是太差经,录取了之后容易让人非议,那么这些官宦子弟其实比寻常的士子更容易得到通过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特权吧,只是这更多是属于一种潜规则,是官员们对于官宦之家中的子弟自己求上进的一种隐性的鼓励。毕竟谁家也不想都出二世祖,纨绔子弟不是!能有这上进的心思,要是一不小心受到打击颓废了,那可真是太让人遗憾了。
这一点甄回很清楚,而这个清楚不是他一开始就知道的。毕竟前世他就是个小老百姓出身,哪里知道这么多官场潜规则,就是那些什么小说里也没有啊!这却是甄老爷告诉他的,甄老爷自己就曾经是受益者,自然明白这里头的关窍,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对于儿子将来秀才的功名那是基本不担心的,就自家儿子这读书的劲头,没有优待都能考上,更不用说还有这么一个缘故的情况下了。
唯一能让他有点挠头,不太能确定的,说起来也就是那乡试了,因为这绝对是个大大的分水岭,不仅仅是在待遇和社会地位上,在官府的眼中也是一样的,若是说前头的科举,这所谓的潜规则朝廷什么都不知道,这也绝对不可能,不过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毕竟作为秀才,也不过是能见官不跪,没什么别的好处,当成隐形福利也不是不行。毕竟人家皇家其实从大局来看也觉得鼓励官宦富豪之家的孩子努力进学是有利于整体的社会稳定的,最起码能少一些为虎作伥的恶少!社会治安也能得到一些缓解。所以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而到了举人,又是免税,又是能当官的,这绝对就是属于英才一类的人了,是朝廷最底层官员的标准,也算是能代表朝廷脸面的一类人,哪怕是为了不至于出来什么不学无术,让人耻笑的官吏,也绝对不是能随便糊弄的。
也正是以为这个缘故,朝廷对于这一级别的选择很是严格,封卷不说,就是人数也做了规定,三年一次的考试,简直就是处处谨慎,处处严格,为了避免当地官员被收买,还特意另外派遣朝中值得信赖的官员去监考,做阅卷官,甚至为了监督和掌控,一旦有人上报有任何的舞弊行为,那么朝廷必定追查,甚至是严办,追究其责任人的程度,可以说是都能赶上连坐制度了。从这一系列中就能看出,朝廷的掌控意图。
所以,当年甄老爷那么多的同窗好友,才会一次次的失利,一次次的重考,竞争太激烈,惨不忍睹啊!要不是甄老爷当年运气确实不错,顺利考中,或许他也会是其中一员,从中也就能看出这考试的残酷性,简直和高考有的一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甄回为了这一个乡试也做了规划和准备,他都想好了,到了秀才之后,他就准备开启题海模式,搜集近二十年所有的乡试会试的题目,然后开始不断的写,不断的做,直到看到就立马能反应该怎么回答为止,第二步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他老爹那可是国子监的人,那绝对属于翰林院的关系户,从翰林院找一些经典的考卷,进行模仿做题什么的,还是可以的。这就进一步能提高他的水平了,能被收录到翰林院的卷子,那绝对都是属于博士级别的考卷,是全国历朝历代,最最优秀的人写出来的,这样的范文只要是能学到一半的本事,也足够他在乡试的考场上无往不利了。
到了第三步更加利索,那就是看人,看哪一个官员会成为这乡试的考官,然后寻找这个考官原本的考卷,进行学习,尽量的摸索出他的喜好来,用这样的方式保证自己将来的考卷不至于成为不喜的哪一类。这虽然很有些取巧,可是不得不说却是个很实用的主意,想想要是遇上个喜欢朴实无华的考官,你写的花团锦簇的,那么即使写的再好,那不选中的可能性也还是很高的,这对于学子是不是很不公平?没法子,这世道本就是这样,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的。
有了这么多的举措和准备,在这样的三步走之后,要是甄回还不能成为举人,那只能说不是他水平太差,就是运气实在倒霉到姥姥家了。甄回自己觉得,他好像还不至于这样的悲催,既然不悲催,那么只要他能坚持自己的这些规划,中个举人,还能难倒他?
至于最后的进士!老实说,其实甄回倒是真心没有多少把握,或者说,这会儿他真心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实力,不过这个评估要到他考完举人之后,才能给出最准确的答案,既然这不是眼前的问题,那么自然甄回也就先放下了,先把这能办的事儿办了才是正经。
对于甄回要回苏州科考的事儿,甄老爷很赞赏,他自己就是十来岁就开始参加考试的,自然知道这个岁数去参加考试的好处,一来能验证一下水平,二来若是顺利的话,也好给后面的科考多一些时间上的余地,像是他参加个会试就是连着好几次,那要不是他很早就考上了举人,能有这么从容不迫?(明明是自己倒霉到了家了,还能这么说,可见这甄老爷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倒是甄吉,对于自家大哥要去苏州很是不舍,若不是他实在太小,不满六岁,家人必定不舍他跟着到处走,他是铁定就要跟去的。
“大哥,你怎么就不带我呢!上次去打猎也不带我,这一次去苏州也不带我,你都不和我好了,是不是有了别的弟弟了?”
孩子有时候那真是不讲理,看看,这年头的事儿,到了如今他居然还能白扯出来当理由讲,可见他对于上一次甄回打猎,还得了兔子,野猪的事儿,有多怨念了。
“我是去考试的,又不是去玩,怎么可能带你?还有啊,上一次打猎的事儿,不是和你解释过很多次了嘛,你年纪太小了,人家家中七岁一下的就没有一个去的,你说说我怎么能破了规矩,带你去?可不能在说了,再说,那就成了唠叨婆子了。”
甄回看着在一边坐着就是不走,存心打扰他看书的弟弟,那真是头疼的紧,可是这毕竟是自己从小贴身养大的孩子,他还真是说不出什么重话来,只能好声好气的继续解释。
“可是你要去很久的,我都问过了,说是县试,府试,再加上院试,怎么也要到明年七八月才能结束,大哥如今还没有入冬就去,要到明年入冬前才回来,那可是整整一年呢。”
甄吉撅着嘴,很是不满,他打小就没有和甄回分开过这么久,所以这大哥刚说要出门去苏州,还是去一年,他就感觉好像是浑身就不自在了,甚至觉得好像没有了主心骨一样,若不是这样,他怎么可能这样的折腾?他可是当叔叔的人呢,贾珍不说,如今还有了贾瑚,他还是很注意自己长辈的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