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高科技有时候是真地让人很轻松的。
苏小软把相关的报表都弄出来之后,又把最后的结果一一打印出来,想着等明天找机会给霍云翔他们,特别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一定要让他们能更清楚。
羽绒服现在已经在生产了,除了佳人服装厂之外,还有先前合作的一家服装厂,目前已经有了库存一万件的羽绒服,而且都是去年给北疆送的那种样式。
现在这个库存量,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苏小软给赵红梅打了个电话,想着可以生产新款的羽绒服了,这是准备今年上市的,价格定在了二百元以上,女式长款的那种,价格已经到了接近五百,可以说是相当地奢侈了。
“娘,我在这边把镇上的服装厂也收购了,以后就是咱们的分厂了,你们那里有什么做不完的单子,直接拿到这里来做就行。对了,我把蔡姨和王金柱都挖到咱们厂里了,现在服装厂这边的厂长一职暂时是从省城里外聘的。”
“嗯,你都安排好了就行,等你回来了,再过上一两个月,我再去一趟,好跟那边的厂子沟通一下。”
“好,我也想着让这边直接生产羽绒服,毕竟旁边就是羽绒厂,这还省了一笔的运费呢。”
“可以。不过工人都得接受培训,而且目前这羽绒服的制作方法也只有咱们才有,虽然不可能一直捂着,但是能多捂两年,咱们还是多捂两年的好。”
“我知道的,娘,那就这样,你看派谁过来培训?最少要两个人,要不然这个培训进度就太慢了。”
“行,一会儿我跟李厂长商量一下吧。什么时候过去?”
“差不多一个星期之后就可以过来了。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准备好了,工人基本上也到位了,接下来是调度设备,另外就是人事上的一些调整了。”
“好,我去找李厂长商量,这样的话,那咱们京都边儿是不是就可以暂时先不做羽绒服了?”
“可以。你们不是在准备秋装吗?”
赵红梅扑哧一笑:“夏装还有最后一批没做完呢。本来都不打算再做了,毕竟这时间上不赶趟儿了,可是广市那边打了好几个电话来催,而且说他们那边热的时间长,夏装还得穿上两三个月呢,所以就又安排上了。”
“行,具体的事情,您跟李厂长商量着来就好。那就这样,我先挂了。”
秋装也该上市了,新款的秋装样衣早就做出来了,只不过一直还没有往店里挂呢。
现在大家伙也都知道了,苏小软店里不仅零售,而且还批发,而这个批发,那是每种款式都五件起步的。
那些没有能力订购几百几千件的小老板们,就会来苏小软这里搞批发,然后再到底下的郊县或者是其它地方卖出去。
这也真是应了那句:你好我好大家好!
第824章 苏向东的初步打算
苏向安被人做局的事情,并没有引起苏家人多大的注意,反正人都抓了,而且也没有问出什么花儿来。
基本上所有人也都认定了这是对方贪财,毕竟他们针对的不止一个苏向安。
暑假的两个月大人们都在忙,而孩子们在红星村可以说是玩儿疯了。
特别是平平和安安,年纪不大,却成了一群小豆丁的头头,说什么是什么。
苏向东家的两个虎子是纯粹觉得自己是哥哥,所以让着他们,而其它的那些七八岁,甚至是九岁十岁的小子们,则是单纯地被他们兄弟俩给武力征服了。
小福宝现在也是喜欢跟在几个哥哥后面跑,因为年纪小,腿短,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骑在了哥哥的脖子上,或者是被背着跑的。
小福宝回来一个多月,人长高了,不过也被晒黑了,就这还是被老太太嘱咐着要带遮阳帽呢,要不然得更黑。
几个小子们也都黑了一度,不过不打紧,男孩子嘛,黑点儿健康,主要是孩子们个头都蹿了一截,估计和每天的活动量,再加上吃的多吃的好有关系。
几个小子几乎是天天上山,在几个保镳跟着,苏小软倒是不担心,不过仍然嘱咐了不能往深山里去,最多走到耳场那里就可以了。
苏小软忙碌,当然也不可能让苏向东和赵英子闲下来。
霍香凝和王彩娟都跟着一起回来了,就只留了赵海棠在京都帮忙给苏建业和赵红梅做饭收拾家务,所以赵英子倒是有空闲了。
苏小软让赵英子帮忙去查了羽绒厂和服装厂的财务报表,特别是收购服装厂的时候,多亏了有赵英子,要不然,苏小软觉得自己能累死。
现在查各种报表本来就很难,主要都是一些笔纸记录的,而且还要一一核对,又没有电脑,太难了。
赵英子被苏小软给指使得团团转,天天忙得衣裳都没时间洗,她真是庆幸幸亏是带了六姐和王姨回来,要不然,真有她们忙的。
苏向东丝毫不比赵英子轻闲。
财务上的事情,他不插手,可是人脉上的事,他就跑不了了。
不仅如此,苏小软还特意和苏向东一起去拜访了李晓晓的父亲,毕竟人家当了多年的厂长,人脉资源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除此之外,苏向东也没少往其它的一些老同事或者是老上司那里跑,不管去哪儿,也不会空着手,当然,拎的东西也不会特别贵重,免得再让人家误会。
主要就是要联络一下感情,毕竟是长时间不在高县了,平时又没有通信,乍一下子想要跟人家热络起来,总还是要更主动积极一些的。
苏向东毕业以后的工作安排,肯定是要听从国家分配的。
他有预感,自己就算是毕业后不会马上被派到高县,早晚也会再回来的。
苏向东对于未来也早就有了打算,他不想让霍家或者是大伯帮他走动,不管是把他分到哪里,他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
当然了,赵英子应该是要留在京都的,光是苏小软那一摊子事儿,怕就离不了她。
而且苏向东也觉得赵英子留在京都是好的,毕竟两个儿子都在京都上着学呢,如果都分到了外地,再转学总会是有些麻烦,孩子们适应起来也有困难。
要说教育,京都的资源应该是最好的。
苏向东自己就是读书的受益者,自然也想着要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