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第一太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二十五章 因地制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朱标想了想还是说道:“儿臣以为应当主考策论,而非经义。”

朱元璋眉头一皱,他都已经打算好日后再把考经义定成铁律,最好再把格式也定死,让考生们只能规规矩矩的按照四书五经的内容答题。

若是有人敢质疑这个决定,自然是让他知道什么叫天威不可测。

但没想到是自己的儿子,朱元璋也就只能准备好好唠唠了,毕竟以后这份家业是要传给他的,否则等他蹬腿了,儿子上位一改,那他也管不了了。

朱元璋沉声说道:“标儿,你为什么觉得考经义不好?策论虽然重时务,但大多都是考生们不知天高地厚的空谈之作罢了,开口就是如何治国安邦平天下,但自身其实连区区一县之地都治理不明白。”

朱标点点头认真的说道:“儿臣是觉得只考经义,容易考出一群只知道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这样的官员到了地方也不过是当地士绅的傀儡罢了,如此要之何用。”

朱元璋突然笑了:“你啊,还是太嫩,你以为咱定下考试的内容就是为了针对那些读书人吗?”

朱标一愣,朱元璋把儿子拉到跟前:“咱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朱标看着自己父皇说道:“地方官员紧缺,世家宗族把持着地方的命脉,使朝廷的政令不能快速施行。”

朱元璋点点头:“如今来赴考的学子中,寒门小户出身的能有几人?”

朱标心中一算回答道:“能在乱世中学习,并有钱财上京赶考的多半应是大户出身。”

古时候穷家富路可不是开玩笑的。

朱元璋看着他说道:“这些高门大户,家中藏书万卷,又有专门的先生教导,他们子弟的眼界绝非那些寒门小户可比,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家中除了四书五经还能有几本书?若是主考策论,那一甲二甲就全是世家子弟了。”

朱标这才回过神,他光想着南北矛盾和八股取士的危害了,却忘记当前最紧要的问题。

考经义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现在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

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

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以策论这种更看个人知识储备和眼界的考题为主,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富人家可以买大量书籍供孩子学习,而穷人家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买不到书对应的书,有些珍贵的书籍都是孤本,根本就不会拿出去印刷,这样就等于关闭了寒门学子登上天梯的机会。

考经义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答案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朱元璋看着儿子的脸色就知道他明白了,拍着他的肩膀说道:“考经义定规格这对寒门学子是有好处的,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