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第一太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三十八章 官吏之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面说明了当地的情况,除了官吏家中的孩子外,举县都没有其他合适的人了,所以不得已才特此推荐,如果不同意也可作废,一切听从上意。

朱标想了想还是打算准许了,那个地方朱标是知道的,属于最北方的边境了,生活条件恶劣,确实很难再有其他人选了。

古代其实也是有政审的,囚犯、僧人、道士、商人、娼、优、隶、皂,这些以及其子孙都是不准许参加科举考试的。

前面都还好理解,但是最后两种却有些让人不解了,官吏捕快好歹也算是公家的人,怎么子孙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了。

宋濂解释说,因为捕快干的活儿,是一种不良之行,得罪人的活计,一种贱业。

总是要抓人拿人,总是跟坏人坏事打交道,正经人注定不屑于此,所以,只能让贱民做。做不良之事者,只能是不良之人。

朱标略微有些无语,不过现实也确实如此,地方上的官吏大多都是这样的,有时候确实找不到人,县太爷就好抓壮丁干这个了,毕竟缺了捕快这个武装力量,县令还怎么治理地方的泼皮恶棍。

朱标记得古希腊城邦的治安员,也是奴隶来做的,公民犯了事,要由地位低贱的奴隶抓他们。每逢开公民大会,好些偷懒不肯出来开会的公民,也是由奴隶拿绳子赶他们出来

看来古代文明都有其共同性,不过朱标却打算提升官吏的地位,科举出身的举人进士们,出仕后最起码都是官员,而不是吏。

官吏之别犹如天地之差,吏一般干到县衙的师爷也就是到头了,他们就是为官员服务的,他们一般都是当地的地头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县令。

朱标先要给吏们一些上升的渠道,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才学,但是论起管理地方百姓,收粮纳税等事他们才是行家,他们若是能当上一个县令也未尝不可。

一个地方的县令,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才学,毕竟他管的才多大,但是这种最为重要的基层管吏,必须要对地方百姓民生有足够的了解。

这点恰恰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们最大的问题,他们的眼界太大,总想着治国平天下,两眼望天,不肯脚踏实地。

大多数举人进士们当上县令后就急着找关系,地方事务其实还是由差役们处理,一代一代就形成习惯,县令们习惯把心思用在托关系走交情上,差役们习惯性的架空县令。

朱标看中科举人才,但是他更看重能做实事的人才,四书五经总有人会念,但是能帮助朱标治理好地方的人才可就不多了。

当然不可能把他们一下子提高,而且也不可能让他们留在当地升职,否则不就形成了地方势力了,还要限制他们的品级,以及升官的难度。

而且也不是现在该做的,但是朱标也得好好准备一下,这种事情属于打破旧的制度,不是轻松的事情,等他开始理政了在布局筹划也不晚。

自己老爹是个重视制度的人,文人士子们也不会答应,毕竟这属于抢占了他们的位置,而且此事并不是单有好处,其中弊端也有不少,朱标自己还需要仔细的权衡利弊,并不是一拍脑子就能定下的。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