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耕耘贞观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九十二章 熬出头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李泰坦然的对着众人说道:

“药材药性千差万别,又不是一种地方就能把所有的药材全部都种植出来。

在我看来,最好的地方应该也就蜀地和江南这两处地方吧!”

“为何?”房玄龄询问。

李泰面色从容,毕竟这方面,自己是真的做过功课的。

“蜀地优势在于蜀地开发已久,再加上蜀地地形复杂,山峦众多, 尤其一些商丘梯田,如果种植粮食收益不高,所以完全可以改种药材。

毕竟蜀地习惯用不同物资来替代赋税,像租庸调制度,基本上在蜀地比较的普及。

毕竟蜀地的粮食也很难运输出来,换了药材自然好很多。”

说实话, 蜀地在华夏其实一直挺特殊的。

蜀地在盛世时作用不显, 但只要华夏到了危机存亡,它一直都是华夏的最后退路、

某种程度上来说, 华夏有幸,幸在有蜀地这战略大后方为传承华夏文明。

当然,李泰说蜀地开发已久,更不是什么胡话。

而是五胡乱华之时,百姓也不只是向着江南逃,也有向蜀地逃的。

而且相对江南经过宇宙大将军侯景霍乱,蜀地百姓过得相对好一点。

再加上蜀地在唐朝是先收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蜀地自然比江南开发得好。

“那江南呢!”房玄龄沉默了一下,倒也没说同意不同意的,只是对李泰又问道。

“江南的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大运河!”李泰恳切道,

“这个规模的药材不论怎么处理,规模肯定大得恐怖。

既需要最快速度的发放全国各地,又需要在战时进行抽调, 所以走运河自然是最方便的。

而且药材基地建立在江南,也是为了方便对江南地区开发做准备。”

“越王想要开发江南?”戴胄倒是有些惊讶的向着李泰看了过去。

“嗯!”李泰看着说话的是戴胄,倒也客气道:

“因为种田过程中发现温度越高作物越容易生长,所以感觉江南也许比北方更有潜力。”

虽然李泰肯定明白南方比北方更适合种田,但是没有数据,李泰说服不了别人。

所以也就随口提了一句,而众人也就听一听,但想要他们出钱出力甚至出人的支持李泰,那就不用去想了。

就算李泰去谋划江南时,他们没扯李泰后退,李泰那就谢天谢地了。

“江南与蜀地吗?”房玄龄听到了李泰的话,不由皱起了眉头。

如果只是一个选择还好说,但现在有了两个选择,房玄龄倒是有些迟疑了。

这时候房玄龄倒期望杜如晦那家伙不是去执行渭水计划,而是继续坐镇中央。

毕竟很多时候,思考得全面,未必有杜如晦那惊人的决断力来得有效。

“越王,若按照您所说的条件,难道北方就没有什么好田地能够入得了您的眼,为何非要选择南方之地!”

颜相时身为谏议大夫,站出来对李泰询问。

“额……”李泰听到了颜相时的话,倒是有几分的尴尬。

因为的确没有想到颜相时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不由回答道:

“北方能够达到这水平的土地,用来种粮食不是更好吗!”

颜相时听到了李泰这话,倒是一口气被插住了有点没有上来,却是对李泰鞠了一躬,便退回了自己岗位上不再多说什么。

因为再说下去,就显得自己太蠢了。

“实际上,房相不需要为此迟疑!”李泰看着房玄龄迟疑,不由道:

“想要建立一个大型的药材基地,这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我们可以在京畿道先试点整个医疗体系。

如果有效,那这医疗体系可以慢慢向整个大唐推广开来。

毕竟不论是药材储备,还是人才培养,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不说来个百年计划,来个二十年计划想来也不过分。”

听到李泰动不动就二十年的计划,房玄龄却是感觉自己的脑袋真的很疼。

不过,房玄龄还是回过神来,对李泰说道:

“人的话,越王的农业学府医科人员可以不断填补。

等到以后建立了女子医科学府,一样能够诞生医者。

但是医疗药材的话,终归需要地方种植吧,你打算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种植!”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把郑白渠翻新,前期先用郑白渠来种植药材体系!”

李泰看着房玄龄倒是坦然道,

“如果这整个医疗体系有用,那再决定在蜀地或者江南建立更大的药材基地。

到时候郑白渠的培养出来的药材种植成员,也能直接安排过去!”

“那郑白渠不种植药材了吗?”温彦博倒是有些意外的对着李泰问道。

“再过几年长安的人口会飞速增加,到时候郑白渠的土壤成熟后,可能都要种粮食了。”李泰略带着几分调侃道,“您该不会问我,为什么长安人口会增加吧!”

温彦博听到李泰的话,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倒也没有说话。

可以说随着东突厥的被解决,大唐的威严初步建立,尤其李世民还被推举为了天可汗,是个人都知道大唐的国运蒸蒸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安作为大唐国都,人口不断的攀升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也就是说,需要翻新郑白渠河吗?!”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语,神色不由严肃起来。

李泰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件事情,还需要交给专业的人考察后再说。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再修条运河,把翻新后的郑白渠跟渭水连接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