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作者:马口铁
187理解问题
罗科索夫斯基绝对没有想到他已经引起了古德里安的高度重视,此时的他一方面为兵力尤其是技术性装备短缺而发愁,另一方面对方面军下达的指示不太满意。↗作为乌克兰方面军的边缘存在,第6集团军实际上是在白俄罗斯作战,肩负的任务也是守备白俄罗斯南方,防止第二坦克集群深入到俄罗斯境内。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第6集团军就要将防区交给作为军区预备队第16集团军,然后整体南下,同兄弟部队一起前往基辅,争取重新打通同基辅的联系。作为罗科索夫斯基的上级,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对军区司令战略构想的理解,认为就是让第6集团军死守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挡住古德里安。在他们看来第6集团军必须死死地钉在卡林科维奇,决不能后退一步。那么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的理解是正确的吗?应该说,他们没有正确领会特里安达菲洛夫的真实意图。作为苏联红军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实际创造者,特里安达菲洛夫之所以要发明这一理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一战那种围绕着整条战线肉搏的战术不认同。在他看来,战壕战简直就是对战争艺术的亵渎,如果所有的军人都将战争理解为这种形式,那战争也就不是什么艺术,而是机械化的公式和教条了。特里安达菲洛夫认为,战争不应该是这种蠢笨的样子,现代化的战争应该动起来。现代化的军队必须具有相当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哪怕是处于防守状态。也不是傻乎乎的硬拼。防守战术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说防守的时候就只能死死地固守一点或者一线,防守也是可以动起来的。特里安达菲洛夫看来,让半残的第6集团军和整补当中的第16集团军固守莫济里一线一动不动的将古德里安的第二坦克集群挡下来,这是不现实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给乌克兰方面军下达的指示是:拟以第6集团军在莫济里地区进行积极的防御作战,迟滞敌第二坦克集群继续向俄罗斯方向突进,务必不能让敌人跨过第聂伯河一步。至少坚持二十天,此后由第16集团军接替。看上去这道命令就是让第6集团军死守莫济里,可是这里面是有文章的,首先特里安达菲洛夫用的是莫济里地区一词,莫济里和莫济里地区完全就是两个概念了。如果将莫济里地区理解为莫济里市和卡林科维奇市这两个狭小的地区,那就错了。果犯了这样的错误,留给第6集团军就只有一条路,死守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很不幸的是,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就是这么理解的,所以他们传达给第6集团军的任务就是死守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决不能后退一步,期限是二十天。其次。特里安达菲洛夫也担心下面的人不能理解他的本意,又特别点出了第聂伯河,要知道莫济里离第聂伯河还有一段距离,这等于是划定了一块比较大的防御纵深。很显然,按照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本意,他恐怕是希望第6集团军能充分的利用好空间的优势,以空间换时间,希望他们不要硬顶,而是以聪明的方式去达成作战任务。说白了,特里安达菲洛夫希望第6集团军在莫济里至戈梅利一线进行积极防御作战,将古德里安缠住,等第16集团军和其他兄弟部队完成调整之后,再去硬撼第二坦克集群。而不是一开始就让第6集团群去跟第二坦克集群硬碰硬。就是说,在特里安达菲洛夫看来,不管是莫济里还是卡林科维奇都没有死守的价值,这两座城市是可以放弃的,他的底线就是第聂伯河,只要不让德军装甲集群跨越第聂伯河,罗科索夫斯基可以尽情的发挥。果最后传达给罗科索夫斯基的命令是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本意,后面第6集团军将会轻松很多,以罗科索夫斯基的军事素养和聪明才智,恐怕是很圆满的完成这一任务的。问题是,命令通过乌克兰方面军司令部,然后被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了一番之后,特里安达菲洛夫的那一番苦心就全部打了水漂,这两位没能正确的“理解”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意图。能有同志要说了,特里安达菲洛夫你也是的,干嘛不把命令说清楚,把话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不就没这么一出了吗?照这么看一切责任都在特里安达菲洛夫不说人话?不是这样的,军事命令不是合同,不是甲乙双方签名之后,就必须无条件执行的。因为战场不是静态的,不是电脑程序,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恰恰相反,战场上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份作战命令和作战方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实战当中,往往计划才开了个头,就被实际情况带跑偏了。这种情况下,上级给下级下达命令的时候,不会规定一个特别明确和细致的“量”,而是会给与一定的伸缩空间。尤其是涉及到战略层面,一般都会酌情考虑谨慎的下命令。不过这回特里安达菲洛夫故意不说得十分清楚,到不完全是基于上面这种原因,虽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特里安达菲洛夫之所以要含糊,原因来自于上层的压力。布列斯特阻击战结束之后,红军的主力基本上都收缩到了明斯克一线,半个白俄罗斯被德军占领了,讲心里话,这让政治局脸上很没光彩,所以他们对军委的要求是,一定要稳固战线,决不能让德军再继续深入了,如果让德国鬼子打到了俄罗斯境内,那就太没面子了。毕竟一战中德军也没有进入俄罗斯境内不是?所以。政治局就划定了一条红线。要求特里安达菲洛夫务必将战线稳定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线,甚至还要提前一些,那就是要求必须守住明斯克、基辅,最好是从现在开始就不要再丢失一寸国土了,当然,政治局也给与了一定的空间,其底线就是第聂伯河,规定必须将德军挡在第聂伯河以西地区。这一道红线让特里安达菲洛夫有些不高兴。按照他的想法,这种寸土必争的打法是最愚蠢的,以他在内战时期的经验看,想要以弱胜强以小胜多,就必须合理的利用苏联国土纵深大的有点,不拘泥于一城一池,广泛的调动敌人,最好是用漫长的战线分散敌人的优势兵力。而红军则利用战前已经基本建立好的机械化优势,快速高效的击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特里安达菲洛夫相信,只要执行这一套战术。必然可以将德军的战线撕碎,然后一口一口的将敌人吃掉。而现在。军委给他划定了一条红线,还规定他务必不能踩线。而且从这条红线的范围来说,空间根本就不够,并不能达到分散德军的目的。他尤其对政治局要求的寸步不让的要求相当的不满意,认为这简直就是傻瓜行为。不不管特里安达菲洛夫有多不满,这条命令他还就只能执行,甚至为了贯彻政治局的指示,他还必须违心的命令政委们做宣传鼓动工作,鼓励战士们浴血奋战保卫苏联的每一寸国土。当然,特里安达菲洛夫是不愿意执行这么呆板的要求的,而他又不能明着跟政治局唱反调,无奈之下,只好很隐晦的表达这一意图。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变通。是前线将领合理的规避上级不合理命令的一种办法,属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么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为什么没有理解呢?哎,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理解特里安达菲洛夫的苦心,而是不能这么传达命令。首先,特里安达菲洛夫的行为属于打擦边球,这种行为是相当危险的,一旦有个闪失,就很可能自取灭亡。万一下面的人以为这是特里安达菲洛夫默许他们继续撤退,一枪不放就退到了第聂伯河东岸,那乐子可就大了。反正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是不敢这么去赌的,也害怕担责任。毕竟他们没有特里安达菲洛夫的那么硬的后台,小特有李晓峰保着,那黑锅必然就得由他们背,这真心是伤不起。其次,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认为,就算退到了第聂伯河,这一段的空间还是太小了,根本换不来多少时间。万一德国人一口气就冲到了第聂伯河畔,根本不给你多少时间,这怎么办?要知道第二坦克集群的推进速度还是很快的,就这点距离完全不叫事儿。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很担心这种情况出现,一旦第聂伯河防线失守,德国人将飞快地推进到俄罗斯境内,那时候政治局能饶得了他们?这哥俩一合计,认为按照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方案来,风险太大了。还不如给罗科索夫斯基下死命令,就让第6集团军在莫济里死扛,能抗一天就算一天。哪怕最后扛不住崩盘了,那政治局也不能指责乌克兰方面军没有尽力,更不能说乌克兰方面军违背了政治局的指示。而且就算莫济里崩盘了,不是还有第聂伯河防线,还有第16集团军吗?再让他们顶上去,说不定真能将德军挡在第聂伯河对岸呢?基于这样的考虑,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才给罗科索夫斯基下达了死命令。看上去这两人似乎缺乏担当,很有一点没卵用的感觉。但话又说回来,以这二位当时的状态,恐怕也只能这么做。原因很简单,看看沙波什尼科夫此时是个什么状态?虽然他是乌克兰方面军的司令员,但说心里话,他并没有过硬的靠山,不管是托派还是列宁派他都靠不上,小肩膀自然是有点软。不光是靠山的问题,还必须看到,此前乌克兰方面军可是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让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占据了大半个乌克兰,还将基辅围得水泄不通。虽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责任都在图哈切夫斯基的瞎指挥。但图哈切夫斯基有靠山。还很过硬。而沙波什尼科夫是光杆,随便哪怕分担一点责任都能让沙波什尼科夫吃不了兜着走。他谨慎一点实在是太正常了。再看看铁木辛哥,这位比沙波什尼科夫还要跛腿,属于被打倒的斯大林集团余孽,政治上本来就是一塌糊涂,属于那种不出问题都能随便找出一堆问题处理掉的可怜虫,他选择明哲保身有错?说白了,担当这个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么你能豁出去一条命,要么你得有天大的庇护伞。遗憾的是,这两条全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所以没担当才是正常。何适应这种没担当的状态,并且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局面下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也就是庸人和牛人的区别。而罗科索夫斯基则属于后者,面对这种极端不利的条件,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的开动脑筋想办法。何打破这些捆绑着他的锁链。尽可能的为自己争取有利的态势,就属于他首要的工作。罗科索夫斯基干得不错。他相当清楚,傻乎乎一门心思去死守,那绝对连骨头渣都不会剩,但他又不能放弃莫济里后撤,所以他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将手头的部队一分为二重新编组,将缺乏机动能力的步兵丢在了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打巷战。而将最精锐的装甲部队(除去那一部分基本无用的t26)抽调出来,放在了卡林科维奇之后休整备战。只能依托城市消耗掉敌人装甲部队的势头,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小规模反击作战打乱敌人的节奏……”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回忆道,“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毕竟第6集团军的兵力实在有限,我认识到了一点,不解决兵力上的问题,这一切是无解的。遗憾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并不可能获得上级的增援,此时红军普遍感觉兵力紧张,不管哪个方向都不可能抽出多余的兵力。无奈之下,罗科索夫斯基也只能就地取材了。征召了大批的公民,让他们承担修筑工事以及监视观察和放哨的任务。这一批临时征召的民兵高达五万余人,这些可爱的劳动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抢修好了三道防线,暗堡、反坦克壕和火力点更是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防御纵深高达40公里。其中相当一部分民兵还直接承担了守备任务,仅仅卡林科维奇就组织了50个民兵营(每营100200人),虽然战斗力无法和正规军相提并论,但是在筑有良好防御体系的城市进行巷战,仍能给德军造成极大的麻烦。正式这些宝贵的民兵填补了第6集团军兵力紧张的缺陷,让罗科索夫斯基能集中主力放在比较关键的方向,还能保持相当实力的预备队,这是第6集团军能坚持住的主要原因。1941年9月29日。驻兵卡林科维奇城外的德国第二坦克集群第10、第28摩托化步兵师打响了德军总攻开始的第一枪。其所属的工兵部队与凌晨三时便开始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铁丝网和雷区,而主攻部队在没有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因为之前一直在持续炮击,也就没必要进行炮火准备了),沿着工兵开辟出来的道路于半个小时之后发动了全面进攻。罗科索夫斯基布置在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固,很快便被敌摩步第10师撕开了一个不小的口子,德国掷弹兵是蜂拥而入。古德里安当天上午接到的前线战斗报告是比较乐观的:“我军进展顺利,敌军抵抗不甚顽强,预计可于下午二时达成计划之目标。不过德国人高兴得有点太早了,在下午,摸清了德国主攻方向的罗科索夫斯基,立刻命令保留在卡林科维奇的机动部队进行反击,刚刚吃过午饭还有点打瞌睡的德国兵触不及防之下遭到攻击,很快就乱作一团。一片混乱之中,德国人又拱手让出了上午抢占的阵地。这让古德里安直皱眉头:“我之前就知道,今天的战斗恐怕不会顺利。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经过精心备战,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布尔什维克拥趸。他们对战斗异常狂热,不止一次出现高呼口号抱着炸药包摧毁我军坦克的疯子……古德里安对未来的战斗有一股不祥的预感,在给上级博克元帅汇报情况时,他说道:“游击队十分活跃,我军补给不甚通畅,而当面之敌又十分顽强,而且从最近战场上的变化来看,布尔什维克似乎在不断的往前线增兵,这说明他们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境地,我军必须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了。”(未完待续……:鞠躬感谢畅饮千杯人未醉、胡德海军上将、川流华桂、瓜地里的地瓜、书友150814121247095和尤文图斯同志!u
187理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