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兵在1917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660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亚丁的脾气不太好,但是业务能力还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是收拾阿拉伯人是没有大问题的。只不过这一点是纳赛尔不知道的,他认为只要有了美国的支持,击败以色列问题并不是特别大。

所以一方面纳赛尔不断地做军事准备,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在同以色列的停火线上做试探。比如1950年1月17日,纳赛尔就对埃及军民宣布:“新的阶段来临了。”

所谓的新阶段就是埃及军队在当月20号对坎塔拉一线的以色列阵地发动大规模炮击。这场炮击是相当突然的,也算是打了以色列人一个措手不及,一天之内被击毙了十几人,另有百余人受伤。

可能对别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伤亡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这就算重大损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在和平时期他们的军队规模并不是特别大,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色列国防军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预备役比常备军更能打仗的国家之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以色列国家小,人口也少,不可能将所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全部都投入国防,所以只能维持一只精干的常备军。更重要的是,对犹太人来说,当兵只是义务(男女都一样),而不是事业,对教育程度较好也比较擅长经商的犹太人来说,军队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大部分都是服完兵役之后很快就选择退役,然后去忙自己的事业了。

而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参加过实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的战斗力自然是比那些刚刚入伍的生瓜蛋子强。而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尤其是预备役制度是相当的完备,预备役并不是放马南山,而是经常性的组织训练和演习,而且请注意以色列的预备役可不是花架子似的训练和演习,而是跟随现役部队一起训练和演习。如此一来战斗力自然是保持得相当的好,甚至就此以色列国防部也不满意,还隔三差五将预备役官兵召回现役重新服役一段时间,你说说这战斗力能差得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龙,这位悍将在1973年十月战争之前已经退役了,但是战争爆发后,他马上恢复现役,并率领和指挥一个同样是刚刚恢复现役的预备役师参加战斗,表现还相当不错。

继续回到正题,埃及军队在20号进行了一轮炮火急袭尝到了甜头之后,并没有乘热打铁,因为此时纳赛尔的准备还不是特别的充足,所以他选择了暂停,然后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同以色列打嘴炮。摆出一副占了小便宜就收手的小人嘴脸。

当然,这绝对是纳赛尔的伪装,他才不是占了便宜就收手的小毛贼,他要的彻底的解决以色列,眼下的做法不过是他的伪装而已。也就是所谓的诈术,他希望借此欺骗和麻痹以色列人,多争取一点时间。

而以色列似乎是上当了,双方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不断地就谁是谁非的问题打嘴炮,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啊!

可能有同志要说纳赛尔的手段也不算高明,这摆明了就是缓兵之计嘛,很容易看穿。嘿嘿,你要这么看也太小看纳赛尔了。这位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在连续打了个把月的嘴炮之后,埃及军队突然又一次发动了大规模炮击行动,持续了长达九个小时,又一次造成了以色列军队一定的伤亡。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次精彩欺骗战术,一般人都认为,埃及人连续两次炮击都是只为了捞一点小便宜,或者说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占上风。如果埃及人真的准备发动大规模战役,那么就断然不会不断地撩拨以色列人让犹太人提高警惕。

其实纳赛尔也是打了两层盘算,因为有了美国援助,埃及初步建立了一只强大的炮兵,而且弹药充分,完全可以不断地发动炮击作战,积少成多“零敲牛皮糖”,用累计的零星伤亡积少成多,迫使以色列放弃继续对峙向后撤退。

这是第一层目的,如果这一层目的达到了,纳赛尔自然将在阿拉伯世界积累声望,有了声望自然就会拥有更多号召力,自然纳赛尔可以号召更多的阿拉伯国家追随他的脚步。如果能够形成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的围攻态势,那么消灭以色列将会容易狠多了。

如果真的形成了这种态势,那么纳赛尔的第二层目的也达到了,这就初步说明了他已经将阿拉伯国家整合起来了,离下一步打造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又近了一步。

那么以色列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或者说,以色列人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不得不说纳赛尔的把戏根本就欺骗不了跟欧洲列强打了两千年交道的犹太奸商,这群犹太奸商什么样的手段没见过,什么样无耻的老狐狸没交过手,跟那些真正的达人相比,纳赛尔的把戏真的是不够看的。

这么说吧,从纳赛尔上台的那一天开始,摩萨德就在重点关注他的动向,仔细分析这位埃及新领导人的政治态度。经过一年的观察,摩萨德初步得出了结论:此人野心勃勃,必然是以色列的大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