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各处的混乱,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政事堂与枢密院桌上的一叠叠奏折和政务。
而政事堂的消息,也会通过层层眼线,传递到宫中,被太后、皇后所知,也使得宫中人心惶惶。
不仅仅是太后与皇后,便是那位即将登基的太子,也由此陷入了烦恼,甚至是首当其冲,承受不小压力。
“现在天下各处,都有反邱之声,太子殿下你可要想清楚了,若是继续包庇此人,会有何等后果!”
整日里,东宫中的几名辅官便在李炎的耳边强调这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配合各地的消息,多多少少让李炎有所顾忌。再加上李炎如今也担心登基大典能否顺利进行,说心念依旧坚定,那也是不现实的。
只是当年他年少轻狂,被人怂恿与邱言为敌,结果却被邱言弟子击破了念头,毕竟是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并不会被轻易说动——
说到底,李炎终究只做过太子,没有做过真正的皇帝,未体验那种一言九鼎的感觉,在思想上还不是皇帝的思维,顾虑的事情在层面上也有不够。
其实,历史上很多皇帝在登基之后,展现出和原本不同的性格,甚至最后被人说成是暴君,其缘由并不只在个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登基之后,权势与原本不同,和作为太子、皇子时的心情、心境截然不同,不复被人管制,也不用谨小慎微,这样的环境变化。周围人的态度转变,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助长作用的。
但在此时,太子李炎的心性依旧还停留在人臣层次,对邱言的念头里面。还有敬畏,所以在听到周围人的反复劝说下,虽然念动,但心意不变。
就这一点而言,他当年与邱言的冲突,并非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当时他不得权,能受到教训,也能得到警示,如果是现在。局面就会大不相同了。
于是,在反复劝说下,李炎终究没有如他们所愿,依旧不打算动邱言的位置,选择了拖延之法——
“过几日,本宫便去天坛祭祀皇天后土,与诸方神灵,若真有不祥之兆。想来是会生出预兆的。”
当然,做出这个决定的一个首要条件,还是邱言之前所许诺的。要在李炎登基之前,将事情摆平。
如今距离正式登基,不过十天时间,要在这之前平息事端,那么七天、八天之后,就已经能看出端倪了。如果那个时候世家各处,还有骚乱。李炎心里的信心也肯定就要动摇。
听着太子这般回应,诸多辅官也不好再逼迫。都默认了这个决定。
………………
“太子要去祭天地神灵?”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京城各处,不少世家之人、朝中众臣都得到了消息,而政事堂、枢密院、五军都督府、六部九卿的几名国之支柱,也都生出了各自想法。
邱言自然也不例外,拿到消息后,便就点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算没有神灵,这祭祀一事也不可荒废,祭祀对于生者也有意义,是凝聚群体共识的重要途径,现在大劫在即,皇帝作为日后人道之首,也必须要尽可能的团结力量。”
看着这般消息,邱言又和聚集在自己身边的诸多官员交流了一番,他也能看出来,就算是郑泉、李括等人,一样也在如今天下世家隐隐群起而攻之的局面下,有了紧张和压力,但这种时候,说再多的话,也只是暂时安抚,人心多变,前一刻称兄道弟,下一刻就背后捅刀,这也是常事。
所以,在送走几人后,邱言就回到书房,做最后一番布置。
其实,像他这样的大臣,府上有其他官员过来频繁走动,已经有些犯忌了,可现在的局面,各方潜伏,情势不明,其他有如新党、旧党、世家、新兴世家、寒门士子等等势力,都有抱团的迹象,这在每一次的新君登基之前都是常态,是权力即将重新分配的预兆。
更不要说,天空异象虽去,但带来的余波影响尚在,又有世家发难,真正到了乱世前奏的情况,一个不好,就可能是天下大乱,这种时候,频繁走动,寻找对策,才是常态。
“太子要从超凡力量中寻求迹象,这与我下一步的计划不谋而合,这就说明太子的心念根本并未动摇,所以龙气气运的主干与我尚且在统一战线,所以行事才有无形默契,只是世家方面却不能拖了,否则就要生变,本来我是想要等那位出关,一并解决,但既然牵扯了黑风大尊,就要当机立断,不能再循序渐进,一些步骤需要跳过。”
此念落下,忽然间邱言心血来潮,感到空间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