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虽然凶狠贪婪,却素来敬服英雄好汉。此时看到大唐皇帝孤身一人到了阵前,而自己的可汗竟然让众多勇士保护着才敢与大唐皇帝说话,原本嚣张的气势登时被打掉了不少。
“李世民见颉利可汗现身,便责他不讲信义,偷袭大唐。颉利可汗却说当年李渊起兵之时,向突厥借兵借粮,并且许诺大唐得天下,而子女财帛任突厥自取。自己带兵东来,并非要与大唐开战,只不过想索取当年唐高祖李渊许下的金银财宝。李世民听颉利可汗如此一说,立时知道此人胸无大志,只不过是贪图小利,便放下心来。他许诺即日便送给突厥金银财物,大唐与突厥永结同好。颉利可汗见唐军已有准备,双方开战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既然李世民已经答允给银子,正好就坡下驴。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河桥边斩杀白马立盟,相互约定永不相负,这便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与颉利可汗立下盟约之后,便下令将早就准备好的金银珠宝送到突厥大营之中。颉利可汗见钱眼开,心下大喜,当天便率领突厥大军向西退兵。一场大战消弥于无形。只不过李世民不敢疏忽,长安城仍然处于戒严之中。
“突厥大军撤退之后,李世民知道大唐与突厥终有一战,是以励精图治,欲一雪突厥逼宫之奇耻大辱。是以突厥虽然退出大唐西部边境,朝廷防卫却更加严密。玄奘法师在长安苦等了两年,其间多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他西去天竺求取佛经,却都被朝廷拒绝。玄奘法师心如火焚,实在等不下去了,便于贞观二年悄悄离开长安,一路西行,欲私自前往天竺。一路之上他数次被唐军擒住,只不过带兵的将领见玄奘法师一心向佛,对他心生敬佩,并未为难于他,反倒送给他水和干粮,使得他平安进入西域。”
孙光明说到这里,微微一笑,道:“其时大唐严控边境,就与今日大明的海禁一般,守卫的极是严密。若是没有朝廷的批文,一旦被边军擒住,便是通敌大罪。玄奘法师前往天竺,冒着极大的风险,又哪里有什么唐太宗亲自给他披上袈裟之事?”
厉秋风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先生见识广博,在下佩服。”
孙光明道:“我这也是掉掉书袋罢了,谈不上是什么大学问。玄奘法师一路西行,途经数十国,多历艰辛困苦,数次险些丢掉性命。他在路上足足走了三年,行程十三万余里,终于到了天竺。此后他在天竺十年,精研佛法,轰动了整个天竺。贞观十七年,玄奘法师启程返回大唐,两年后回到长安。其时与十七年前他离开长安之时已完全不同。大唐击败突厥,西域各国臣服于大唐,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玄奘法师回到西域之时,消息便传到了长安。各地官员百姓都等着一睹这位大唐高僧的风采。李世民也不再追究玄奘法师偷越国境之罪,反倒派了使者去西域迎接玄奘法师返回长安。
“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终于回到了长安。其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筹划对辽东用兵,御驾到了洛阳。听说玄奘法师到了长安,便请他到洛阳相见。玄奘法师到了洛阳之后,李世民在洛阳紫微城仪鸾殿亲自接见了他。李世民请玄奘与他并坐,并且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何不报知朝廷知晓?’玄奘法师答道:‘贫僧西去之时,虽已再三表奏,适逢多事之秋,陛下殚精竭虑,以御外侮。此等释门之事,只怕陛下并未得知。贫僧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是以贫僧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唐太宗叹道:‘法师出家之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以惠利苍生。此等坚韧勇决,世人不可比矣。’”
孙光明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道:“玄奘法师只是一名僧人,却能不惧艰辛,远涉万里异域,这份志气,当真是天下惟一人耳。李世民见他谈吐文雅,更兼见识广博,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便起了爱才之心,一心要他弃缁还俗,是以派了他最得力的大臣长孙无忌前去说服玄奘法师。长孙无忌转述李世民之言,称‘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
“玄奘法师与长孙无忌坐而论道,称‘小僧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小僧之幸甚’。那长孙无忌最有见识,是李世民驾下最得力的大臣,为大唐立国出谋划策,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实是大唐开国第一功臣。李世民建凌烟阁,绘二十四功臣图,排名居首的便是长孙无忌。后来李世民病重之时,也是托孤于长孙无忌。若是没有长孙无忌一力维护,李治这小子哪能做皇帝?只恨这个小子不成气,受武后挟制,害死了长孙无忌。结果武后大权独揽,牝鸡司晨,祸乱宫廷,屠杀李世民的子孙,最后以周代唐,险些使大唐覆灭。推本溯源,便是李治受了武后的挑唆,害死长孙无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