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常安康顿时脸色苍白。</p>
真的吐在勤政殿上,那可就糟了。</p>
“皇上,”常安康低声提醒,“裴大人不舒坦,不如……先去值房里休息。”</p>
皇帝皱起眉头挥了挥手,两个宫人立即上前扶着裴杞堂走了出去。</p>
大殿重新安静下来。</p>
皇帝坐回了御座上,半晌才道:“外面已经有了这样的传言?”</p>
常安康躬身上前:“天家,您是说……”</p>
皇帝道:“都说是朕授意赵家诬陷庆王吗?”</p>
常安康脸色大变,立即跪下来:“皇上,外面的传言哪里能相信,裴大人是喝醉了,才会说出这样的话。”</p>
“朕看他是酒后吐真言。”</p>
当年处置庆王时,大理寺提出了疑点,被他这个皇帝一手压下来。</p>
现在却已经闹得满城风雨。</p>
他不为庆王翻案,太后也不会答应,所有人都在逼他。</p>
皇帝握紧了手:“淮南王世子的奏折还在吗?”</p>
常安康道:“在呢。”</p>
皇帝将奏折打开又看了一遍,淮南王世子以淮南王身上旧伤为由,请求将淮南王调回京城。</p>
淮南王已经怕了,怕被他猜忌,所以干脆交出兵权。</p>
这说明什么?说明所有人都认为,他不会给庆王翻案,因为庆王案原本就是他一手谋划。</p>
最可恨的是,宫里出了这样大的事,宗室竟然没有人出头去慈宁宫劝说太后,而是一个个躲了起来,生怕会被牵连。</p>
“皇上,荣国公递牌子,请求皇上召见。”</p>
皇帝垂下眼睛:“传。”来的正好,他要听听韩璋怎么说。</p>
韩璋被内侍带着进了大殿。</p>
向皇帝行了礼,韩璋声音清朗:“皇上,请您驳回淮南王世子的奏折,虽说大齐和西夏已经谈和,西北边防仍旧离不开淮南王,皇上若是施恩,信任淮南王驻守边疆,淮南王定然会感念圣恩。”</p>
皇帝皱起眉头:“你怎么知道淮南王世子上了奏折给朕?是王家透出了口风?”</p>
韩璋眼睛里是冷静和坦荡,“微臣之所以知晓,是因为此时的淮南王就像当年的荣国公府一样,当年庆王案的时候,荣国公府上下也是如此的模样。”</p>
“无辜被卷进谋反案,心中惶恐不安。领兵在外的人,手握军权,本就怕被皇上猜忌,遇到这种事,更是诚惶诚恐,如果不是因为庆王案,就算被沈昌吉弹劾,微臣也不会留在京城,也不会卸下军职,”韩璋目光更加清澈,“微臣如今没有家室,又不能操练军队,如此赋闲在家,除了每日练些拳脚功夫,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若是淮南王退回京城,恐怕也会像微臣一样,慢慢被磨去意志,朝廷将会损失一员统帅。而现在,金国虎视眈眈,大齐定要谨慎防备,千万不能因为处置内政,让外患有可乘之机。”</p>
韩璋的话十分中肯。</p>
淮南王是先皇的亲信,先皇去世的时候,淮南王心中悲伤差点一病不起。他登基时,想要让淮南王领京营,却被拒绝了,因为淮南王答应过先皇,一辈子都会守在边疆。</p>
淮南王确实是这样做的。</p>
皇帝心中被触动:“朕知晓淮南王和韩卿忠心为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