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的日子里 作者:茱竺
第十二章 元宵
难得一家人齐齐整整,一起过年,锦姐儿只觉得这个年过的嗖快。特别是进入十二月,先生们都放假了,锦姐儿除了每天坚持做功课外,就是找哥哥们讲故事。大哥哥讲边关轶事,二哥哥讲书院的同学先生们的趣事。锦姐儿长了个心眼,把哥哥们讲的故事都记录下来,再加上之前听别的夫人讲的,自己娘亲讲的一些八卦事情,都以匿名的方式重新包装,成了一本短篇故事集,美其名曰“古今奇谈”。薄薄的,但是很有成就感。
故事集里面有沈荷和楚潮生还有陈小姐的那段轶事,有苏夫人闺蜜的一段往事,还有从苏老夫人口中挖到的故事,再加上敏姐儿也贡献了一个,家里的仆人们也贡献了好多个,最后加上哥哥们讲的,刚好凑够25个小故事。锦姐儿将真名隐去,将一些朝代、风俗也隐去,读起来也不会太与现实一一挂钩,才心满意足地收藏起来。只等合适的机会找个书局商量印刷和售卖的事情。
等过了年,大家都在盼着元宵节看花灯。往年锦姐儿她们都因为年纪小等缘故无法出门看花灯,今年有两位哥哥护航,家里人总算答应她们元宵节一起出门看花灯。其实灯市中,各家各府都占了一个摊位,摆放自家做的花灯,这还是开国皇帝定下来的规矩,就算皇家也在灯市有一个摊位呢。这大概就是朴素的“普天同庆”的心愿吧。
因为今年孩子们能出门,所以都对自己家的花灯特别上了心思,皇室还会派出赏灯队伍,给各府的花灯打分,最佳的那家可以得到赏赐,所以每年各家都卯足心思准备花灯。往年苏府都是中规中矩,今年孩子们齐聚一块,自然生出不服的心思,经常一起嘀咕怎么在花灯上出奇巧思。
瑾哥儿提议做各种武器样式花灯,被大家以大好佳节,何必杀气腾腾否决了。瑜哥儿自告奋勇把花灯字谜包揽了。敏姐儿和玉姐儿琢磨着用什么做字谜礼品。庆哥儿则兴致勃勃地动手开始做花灯了。锦姐儿了看了好几天大家忙活,就跟苏夫人提议,“听说今年皇太后65岁了,不如我们家的花灯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为主题吧,佛经故事的字谜,佛经里面提到的事物花灯,礼品也跟佛经有关,好不好?”
苏老夫人听说了,就找来苏夫人,“锦姐儿那个提议挺好的,咱们家不求什么赏赐,不过是个好彩头,大家新的一年都好。”
老夫人一锤定音,孩子们纷纷出点子,热闹非凡。好不容易等到元宵那天,大家早早吃了晚饭,一起出门了。苏老夫人年纪大了,就不出去凑热闹。苏夫人在家里陪着她打牌说笑话。
瑾哥儿、瑜哥儿带着三个弟妹和表妹出门,带了十几个护院,还有丫鬟婆子。到了灯市,他们先去自家的摊位欣赏一番自己的杰作们,然后又找到外公家位置,没有遇到表兄表妹表弟表姐们,就一行人一路逛过去了。
锦姐儿还是第一次在古代真是接触灯市,玉姐儿、敏姐儿、庆哥儿也是;只有瑾哥儿和瑜哥儿都是长期在外面居住的人,不是第一次逛灯市。由于锦姐儿她们还小,而且又是女孩子,当灯市人渐渐多起来的时候,瑾哥儿便带着她们到一间看上去挺高级的茶馆,瑾哥儿已经预定了靠近街边二楼的雅间。大家可以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在窗边看楼下的灯市,还可以眺望远处的景象。
可能由于这家茶馆地理位置很好,又是走高档路线,今晚预定了这里雅间的都是各府的人。很快就有熟悉的人找上门来了。先是周府的表哥们,后面还跟着很多位男孩女孩,听介绍是秦国公家的,锦姐儿之前见过的许少爷也在其中。秦国公府这么多房人,今晚出来玩的多数是男孩子,只有两位小姐跟着,一个年纪跟玉姐儿差不多,一个年纪比锦姐儿大点。
文哥儿给大家做了介绍。还专门把秦国公府的两位小姐引到锦姐儿她们面前,大点的女孩是秦国公府的三小姐,是大房的嫡出女儿;小点的女孩是四小姐,是二房的嫡出女儿。听她们的意思,家中还有几位庶出的姐妹,不过今晚只有她们两个可以跟着哥哥们出门玩。锦姐儿猜度秦国公府内部应该有点乱,嫡庶斗争应该很厉害。
果然男孩子那边也全是嫡出的,庶出的几个听说并不跟他们一起逛。虽然本朝对女人的限制没有那么严格,贵族女孩在大街逛,也是会有的事情,但是如果年纪超过8岁,贵族女孩上街基本都要带着帷帽。今晚是特殊的情况,只是在街上可以随意逛的还多是锦姐儿这种稚龄女孩。像玉姐儿、敏姐儿,年纪大了,为了避免在人群中被推撞到,都只能坐在雅间看风景,等人少点的时候再坐车回家。
表哥和秦国公府的人稍坐了一会,到了全城放烟火的时候,就告别回到他们预定的雅间去。秦国公府的几个嫡出公子,从表面看来还是挺风度翩翩,守礼文雅。刚才听介绍,年纪最大的那个应该就是国公府世子的嫡长子了。
刚才跟表哥和秦国公府的人寒暄了一番,大家都挂心着窗外的灯市,赶紧依在窗前看烟火。正在这时,又有人闯进来,瑾哥儿想着,外面守着门的仆人应该不会如此轻易随便放人进来,回头一看,居然是四舅舅、五舅舅和楚侯府家的孩子们。锦姐儿他们很喜欢四舅舅,烟火也不看了,围着四舅舅说话。楚宽那个家伙也跟着出来了,一个劲地磨着要出去逛灯市。四舅舅就拉着锦姐儿,“锦姐儿也跟我们一起出去玩吧,跟着四舅舅,不用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