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户女养家记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小户女养家记 第15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四十公分敞口的铁锅要二两银子,一口薄底炒锅要一两多。

当初刚搬进燕来巷置办过一次铁锅跟菜刀,她就知道铁制品贵得厉害。

但好在她现在手上有余钱,所以她还是订造了一口大铁锅,一口薄底炒锅,一?????口圆底小煮锅,另外还有一口弯形薄刃菜刀,一个蓖勺,一把薄铲,跟铁匠讨价还价了许久,最终合共六两银子就这么花了出去。

赚钱的家伙,不备齐不行。

随后她便去买了石磨。

买完石磨后,陈念莞又开始想买驴子。

反正买了石磨就是要磨豆子磨米的,买驴子干活节省人力,她跟阿娘可以不用干得那么辛苦。

再说,驴子还可以拉车,平时买点啥也可以用驴子拉着走,从家里到码头出摊,那驴子可以把出摊车拉过去。

一举三得。

最重要的是,有驴子,就有了代步工具,那她岂不是成有车一族了?

不是豪车,也算是辆小车啊!

普通老百姓谁还不是先从骑单车开始积攒经验开豪车的?

没有房子,先做有车一族也好哇!

陈念莞越想越心动,坐着租来的驴车载着自己买的石磨、两个炉子跟黄豆、糙米以及柴火等回家时,看着驴车两眼放光。

等进家门,见着院子里栓着的驴子,眼睛都发直了。

可真是巧了,她这头刚想买车,阿娘就心有灵犀,把驴子先买了?

等见着柳氏招呼自己过去见过那忽然冒出来的陌生汉子,要自己叫大舅舅,陈念莞才知晓自己摆了个乌龙。

那驴子是这位柳大舅舅的,柳大舅趁着中秋节进城来见自家妹子,知道自家妹子过得苦,所以用驴子拉些乡下的土特产过来给她。

柳氏当年算是高嫁。

她是乡里农家的女儿,陈家却算是颇有点地位的城里人。

陈鸣的父亲,也就是原身的爷爷是是抚宁县青枝巷的里长,陈鸣的父亲退了之后,现在的里长是陈家长子。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窦书办家的侄子看上原身时,陈家那么痛快答应的原因。

书办本就是县衙六部的领头,尤其户房,管辖着一县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口户籍以及田赋税收、地产房契,户部就是县衙的钱袋子,户部书办向来是肥水最多的一房。

而里长管理着巷子附近的百里之内的门户,但凡县衙里有要事疏理户籍或口税的,户部一般直接找街巷的里长干活,陈家就是这么认识户部里头的衙吏跟窦书办的。

里长跟户部书办,无论权势或家世,均是差天共地。

所以陈家想跟窦书办攀上姻亲关系不难理解。

说远了,里长在寻常百姓眼中那也是官儿,便觉得陈家是吃官家饭的,当初柳氏家里看中陈鸣,也是因为陈家有这么一层关系。

再加上陈鸣读书用功,当时已经是童生,所以陈鸣看上清秀婉约的柳氏时,柳家一口就答应了。

柳氏嫁过来才知晓这明面上的官家跟实际上的官家是两回事。

第16章

陈家其实也就是城里稍大点的农家,十几口人其实也就如村户那般,主要靠地里刨食勉强度日,与乡下农户的区别在于耕种的是县城外的田地。

后来混得不错,陈老爹在街坊帮衬下做了里长,随后又利用积威,顺利让陈家长子当上了里长。

次子却是个游手好闲的,不愿意在地里刨食,依仗着这点儿关系,只在县衙招用帮闲的时候干些讨巧的活,别的时候花天酒地,也不管有一大家子要养。

虽然里长之家还有不少托人办事时收受的好处,但家里的大老爷们都过惯了大手大脚,更别说当时陈鸣还要读书考科举,便是陈家每个女眷都要干活帮补家计,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陈鸣考上秀才后,才分担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柳家人知道陈家的真相时,唯一的女儿已经嫁过去三年了,于是逢年过节,都要大老远赶着驴送点乡下产的东西还有银子接济给自家妹子。

他们当然不知道,那点东西送进了陈家也是车水杯薪。

三年前陈鸣死去之后,为给女儿撑腰,柳氏娘家人就走得更勤快了,谁知道后来家中生变,海寇侵扰沿海村落,流亡逃蹿进柳家村,县衙派的兵去迟了,剿杀驱逐走海寇时,村子十几口人遭到杀害,柳氏的四个兄弟就没了两个,侄子伤了一个,柳氏的阿娘跟三嫂也郁结伤神,先后去世。

柳家日子艰难起来,所以便少来抚宁县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陈家的人以为柳氏娘家人不行了,开始看她们不顺眼,肆意打骂,最终寻借口把柳氏母女赶出门去。

柳氏也想带着一双女儿回娘家,可知道回去只会给家里平添三张要吃饭的嘴,大哥本来日子就难熬,她不敢再给他们添麻烦,于是就在大杂院里住下了。

妹子被赶出陈家的事,柳大舅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气极想要找陈家理论,被陈家人打了一顿丢了出来,胳膊扭不过大腿,柳大舅只得咽下这口气,在大杂院找到妹子,想带妹子外甥女回乡下,妹子却执拗地不肯回去给他添麻烦。

柳大舅无奈,只得留下身上仅有的几十文钱给妹子傍身,自己回柳家村去了。

这次他借中秋佳节来探望妹子一家,去了大杂院,才知道柳氏搬走了,还是那王家的媳妇告诉他这燕来巷的地儿才找过来的。

看妹子日子过起来有了起色,柳大舅心里唏嘘。

再见着陈念莞,百感交集,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原身对这大舅舅很亲近,陈念莞从原身的记忆里知道这大舅舅对阿娘跟她们很好,也油然而生一股血缘上跟人缘上的亲切感。

当即要求柳大舅留宿闲话家常。

柳大舅却是不肯的。

如今柳家只留下壮年的他跟四弟,家里的一大群妇孺苟待照看,还有田里地里,正值秋收,他不敢耽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