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尹治平本来就没什么急事,多几rì少几rì的于他来说,也无甚差别。迷路的几次,在山野里转圈圈,他也只当是旅游看风景了。
人烟罕迹之处,那也同样说明了没遭到人为的破坏,全部保持原生态。尹治平这些rì下来,倒也游览了不少美丽的景sè。他还大占先到命名之权,把那些有特sè的美丽景点全部按自己喜好以冠名,什么落rì谷、玉剑峰、锦瑟湖了等等,倒也自得其乐。
他还寻了处十分偏僻的山洞,在上面题名为“九阳洞”,于洞内刻下《九阳真经》第一层的心法。先把自己大吹特吹成武功盖世、神功绝顶的前辈高人,然后创下了一项盖世神功,不忍失传,特刻录于此,留待后世有缘人云云。装逼装的一塌糊涂,可惜没有观众。
弄了个九阳洞后,尹治平隔rì心血来cháo,又寻了处山洞,题名为“葵花洞”,洞内刻下《九阳真经》的第二层心法。没前铺,没后续,就只是第二层dúlì成章,然后命名为《葵花宝典》,并且开篇明义,第一句就刻上“yù练神功,挥刀自宫”。自然前面又有一段胡编乱造的吹嘘之言,恶搞得不行。
最重要的是,这“葵花宝典”的排版,他还特意弄成从左到右的横排,而且用得全部是简体字。绝逼的是要设计有不幸找到葵花洞,练这“葵花宝典”的人走火入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方与北方之分,两大地域的气候、地形、农业乃至人文风俗等等,都有许多的不同。
可要问这南方、北方到底是从哪儿分开来的,从哪儿开始是南方,从哪儿开始又是北方,大多人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其实南方与北方正是从淮河这里划分开来的,西延则加上秦岭山脉。
秦岭淮河这一线,正是中华大地上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而如今,也基本上是蒙古控制的北方与南宋控制的南方的疆域分界。这并不止是巧合,而是这一条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正好是可以凭之阻敌的一道天然屏障,所以两国的军队便于此分隔对峙,于这一线上争锋攻伐。
尹治平所到的淮河北岸,乃是息县一段。息县乃是一处大县,有天下第一县之称,据说乃是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三个县之一。而且这三个县中,息县的建制从秋时期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并且名字一直没变过,故有天下第一县之称。
因蒙古正在准备渡淮发动对南宋的第三次南侵,所以淮河北岸沿线,几乎处处都有蒙古兵的身影,还有不断的蒙古兵正从北面各地不断集结而来。息县乃是处大县,所以集结的蒙古军队也甚多,城外营帐直排出去了几百里地去。
这里蒙军云集,尹治平自然不会自找麻烦,骑着抢夺而来的蒙古军马大肆招摇过市,早早便已弃马而行。
他也没有进城,就于城外观望打探消息。如今蒙军正准备南侵,自然不会再放寻常人等过河。淮河北岸,沿岸所有的渡口都被蒙军抢占,所有的渡船也都被蒙军征用,还在不断的砍树造筏,增加渡河船只,好能使大军一次xìng大批量地过河。
蒙古人是平原上的狼兵,马背上的好汉,可却不擅水战,会水的都没有多少,旱鸭子满地都是。而南宋军队则擅水战者众,淮河上整rì都有宋军的战船游弋,以防被蒙军突袭渡河,时不时会给岸上聚集的蒙军放一通箭雨。而岸上的蒙军也只有shè箭还击,别无它法。
两军目前都还没有大举会战的迹象,蒙古的军队在不断集结,而对岸的宋军也在不停地调兵遣将。淮河上战云密布,正在等待着血雨腥风的到来。
尹治平接连观察了几rì,只觉得现在要渡过淮河甚难。不说蒙军这边把渡船全部收集征用,而且沿岸要地都有蒙军把守。他就是克服这两个难关,到得河中,恐怕淮河上游弋的宋军战船也不会把他当作友方,估计是先一通乱箭shè来再说。
“淮河这么长,我就不信哪处地方都有人守着。”
心中这般想着,尹治平只好另觅地点过河,不在息县这一段死伤脑筋。
--------------------
每天保底两更,第一更到,第二更晚上九点左右。
第二十一章弹指神通后有追兵
尹治平站在淮河北岸里许外的一座山丘上观瞧,眼望上游处两岸山峰参差,料来不易驻兵,便打算到上游去瞧一瞧,看有没有可供渡河的地方。
“这淮河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中,实在没有渡河的地方,我干脆就从源头绕过去算了。反正我也没事,多费点儿时间,多绕点儿路,也不算什么。”打定主意,尹治平便不再多停,转身即下了所身处的这座山丘。
息县距离桐柏山并不太远,也不过就二百多里的路程,尹治平按照自己的脚程计算,便是步行,四、五rì也就到了。骑马的话,两、三rì就能到,如果不惜马力,策马急行,一整rì的时间就能到。
享受过了骑马的速度与方便,尹治平还是决定弄匹马来代步。便是不小心被蒙军发现追赶,他急行个一rì就到深山老林了。那里骑兵展布不开,又山高林密,人一钻进去再找可就难了,蒙军还能为了他一个人抢匹马而发大军漫山遍野的搜寻?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说眼下蒙军正在准备第三次南侵,渡淮大举攻宋在即,这个时候绝不会为这么点无关痛痒的小事横生枝节;便是平常时候,蒙军也不会为此大费周章。最多也就派十来个人追索,这十来个人追上来,那还不是给尹治平喂剑的。
第50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