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反派身边醒来后 [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164)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郁镜之道:我只想借助先生的力量,救更多的人。

方既明盯着那张纸,微微佝偻的身子靠近椅子里,半晌没有说话。郁镜之和楚云声也安静坐着,没有开口。

也就在这时,编辑部的电报机突然响了,一封电报进来。

靠近电报机的一名编辑随手将电报拿起浏览,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但今天这封电报却似乎不够平常。

东洋人欺人太甚!

一声怒极的大骂,伴着桌子被愤然砸出的砰一声巨响。

办公室内的人都吓了一跳,纷纷看去。

照甫,怎么了?

发生了什么事,怎的这般激动?

那电报上写了什么?

角落里,楚云声算着如今的时间,心中有了些猜测,转头望去,果然有人好奇凑了过去,读出了那封电报的内容

昨日,东洋政府于和会上提出将德意志在青州半岛权益无条件转让与东洋。

华国代表团拒绝。

拒绝恐是无效。

第170章穿到《民国梨园》14强权利己之

电报的内容读出来,东方报编辑部的整间办公室便像被冻了时间一般,寂静地凝住了。

这一瞬很是短暂,又仿佛是极为漫长煎熬的。

楚云声看见那名凑过去念出电报内容的编辑深深地吸着气,眼眶逼出了红,双腮绷紧咬住,像是在极力克制发抖的筋肉。

但这忍耐很快便崩碎了。

东洋人无耻至极!

这喊声一出,如一点火星掉进了火药桶,顷刻便将办公室内的刹那寂静炸成了一片哗然的闹声,场内群情激奋。

这消息是真是假?

怎会是假的,北平来的消息,你将电报往下看,说此事在北平已是诉诸报端!

文和,你是去东洋留过学的,你来说说,东洋怎就能做出此种卑鄙龌龊之事!

此事竟然是真的,这可如何是好!

这等无理要求,定不能答应!会议还未结束,兴许还有转机,只要代表团的态度坚定

代表团坚定恐怕也无济于事,没看电报所说吗?很可能拒绝无效,抗议无效!我们国内局势如此,前几个月代表团刚去到欧洲便让人看了自己人的笑话,本就不是一心,又拿什么去争!

难道我们便坐以待毙不成?

方先生!

编辑部内激烈的争吵与愤慨中,一双双眼睛望向了方既明,他是东方报的主编,也是一位在各界都影响力极大的爱国知识分子。

方既明不知何时已站了起来,他在一道道目光的注视下张了张嘴,只说:将电报拿来。

手握电报的编辑忙快步过来,把已经抓得皱起的电报递给方既明。

方既明已将那张简略写了抗生素效果的纸张倒扣在桌上,他接过电报一字一字细细地读,明明内容只有短短几行,他却看了许久,再一开口,嗓音里便带了些沙哑:这是宋永年先生发来的电报。

一名年纪很轻的编辑怔怔道:那便确实是真的了可方先生,欧洲那一仗,我们不是战胜国吗?

另一编辑道:强权利己之事,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

忽地,编辑部内又安静了。

楚云声的目光从这些编辑身上扫过。

他还记得,就在几分钟前,他和郁镜之刚刚走进这里时,这一张张年轻的脸上都还洋溢着蓬勃的新锐志气,像是浑身上下都有挥霍不完的精力,要为那些进步的事情付出,要燃烧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但在这一刻,这些面孔都黯淡了下来,如火将熄,风烛残年。

楚云声清楚,这些彷徨无光的眼神或许只是表象,他们仍是在胸中含着一团火的,仍是要呐喊出来,冲锋上去。但此时这迷茫无力也仍是真的。

他们并不能预知未来,并不清楚自己前仆后继去填的,究竟是无底的深海,还是通往新世界的桥梁。

原先定的头版撤掉。

方既明手里的电报被拍在了桌上。

他重新坐下,将之前几乎写满的稿纸直接撕下来,拿起钢笔,用力地写起字来。

正在这时,编辑部外响起一串急促而来的脚步声。

楚云声抬眼看去,却见来人是急匆匆只穿了一件衬衫、连外套都忘记带的郑远生,他手里同样拿着一封电报。

进门一见气氛,他便知道东方报也得到消息了。

郑远生看方既明在写文章,便站在了一旁,没有立刻出声打扰。

方既明全凭胸口一腔烈火在烧在写,他写得不长,只得了短短几百字,便停了笔。满纸字迹,力透纸背,激愤而生,几乎是字字如刀剑,锋利无比。

方先生,我有话同你说。郑远生道。

方既明看郑远生一眼,将文章递给了一名编辑,便拉开旁边一扇隔门,门里是编辑部的一间小休息室,放着两张床和一些桌椅,常有编辑忙到深夜,便留宿在此。

没人邀请郁镜之,但郁镜之还是很不见外地跟了上去,楚云声见状,自然也紧随其后。

四人进了休息室,郑远生便直接开门见山:方先生,欧洲的消息你知道了,还是不为所动吗?

方既明坐在一把椅子上,面色沉重,不答反问:远生,欧洲的会议还有三个月才结束,你认为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郑远生拧起了眉头,艰涩道:难。

他紧绷着双腿踱步:国内的消息有延迟,我们拿到这电报,欧洲至少又开过了两轮大会。海城一些官员和洋人,应当都比我们消息快上一两日,但你看他们的反应。

况且,东洋能提出这种要求,定是有预谋的。我们国家怕没有那么多说话的权力。

此时,一门之隔的办公室内又响起了一些声音。

郑远生的话语顿了顿,像是听了一会儿,然后才接着道:或许让这件事为所有国民知晓,集四万万人之力

方既明打断了他的话:不是难,是根本不可能。

郑远生一僵,猝然转头看向方既明:方先生

莫说四万万人的声音,就算是再多一些,再多上一倍,两倍,百倍,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顶多便是让北平坚定了心志,拒不签字。再多,是不可能了。你道这是为什么?

方既明说:你道那些鸦片是怎么来的,那些联军是怎么来的,那些条款是怎么来的,这脚下的租界又是怎么来的?

这国内外的形势,你当真一点都看不透?

那些公理公义,他们不和我们讲,是他们真的不懂吗?不是!是他们认为我们不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