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结束,许黟道:“若是严重者,这方子就用不成了。肝血不足的话,需要用到牛尾狸[注1]入药。”
尚弘深稍加琢磨,就知许黟说得有理。
他和蔼笑问:“老夫手里有一本古书杂记,其中有些药材记载颇为神奇,不知你可感兴趣?”
许黟欣喜:“学生求之不得。”
闻此,尚弘深便约好下次休沐,让许黟来他家里。
许黟自是连忙应下。
传到后世的医书只是少部分。很多千古书籍都泯灭在长河中,只知其名不知其书。他去书肆里采买纸墨,都会顺便淘下有没有古医书。
可惜书籍珍贵,多是世家珍藏,他能捡漏的概率极低。
另一处。
阿旭和阿锦没有跟着许黟。
他们出来药房就分开去到别处,不急着和别的医者交流论道,而是一人拿着茶点边吃边站在旁侧听别人如何论道。
即便如此,在场的医者还是注意到他们。
有人认出他们就是跟着许黟来的,对阿锦这个唯一出现在茶会上的女郎甚是好奇。
有个跟阿旭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举着茶杯过来问候。
他姓廖,名宁才,是太医院里的医生。上回院里关于许黟的话题,他还为许黟说过好话,今日见到许黟,更是对许黟心生好感。
廖宁才看她扎着已婚发髻,礼貌行了一礼,报了姓名后,笑着问:“这位娘子是跟着许先生来的,敢问与许先生是何关系?”
阿锦欠身,坦然道:“我是郎君的徒弟,姓许名阿锦。”
廖宁才恍惚道:“原来是许小娘子,我就说许先生不会带家眷来。”
说罢他看向旁边站着的阿旭。
阿旭拱手道:“我姓许名阿旭,是郎君的徒弟。”
廖宁才:“……”怎么觉得怪怪的。
但他没有多想,转头好奇地问他们益智方的事。
“许先生救了霍家玉二爷这事,没几日就在市坊里传开了。当初我们听到有民间大夫给霍家儿郎开益智方,好些医生觉得虚张声势,大家还议论了几回。”
百姓们爱听八卦,对于这种带有悬疑色彩的八卦事自然人人口传。
先是有缝合术传出来,后是“聪明药”,但太医局不比民间,知道这聪明药是益智方化载。
有人说,许黟刚来京都就打响名声,怕是为了名声而来,兴许没多久,太医院就会多一号人物。等了半个多月,迟迟不见院判出手,这时候,他们就又猜测,许黟怕是不会来。
到底来不来太医院,不是这群医生们说了算,更多是像廖宁才这般,单纯对许黟好奇的。
阿锦蹙着柳眉:“郎君只是救人,并不是为了名声而来。”
“这事不重要。”
廖宁才摇了摇头,兴头上道,“连莘教授都对许先生赞叹有加,我等何其羡慕。”
他来到太医院好几年了,如今还是个医生,未能经过院里的考核成为一名御医,只能给其他御医和教授们打下手。
“你参加茶会,带了什么方子来?”廖宁才问。
阿锦不假思索回他:“安胎方。”
廖宁才“啊”了声,有些苦恼地说:“我对妇人科知晓不多。”
阿锦扬着笑脸道:“那可以看我哥哥的,他带来的是治黄瘤病的方子。”
廖宁才愕住,脸颊瞬间涨得通红:“我、我也不太懂……”
兄妹俩一言难尽看他:“……”
这时,有好事者过来解围,笑着道:“你们就不要为难廖学弟了,他主学内科,今日来参加茶会,便是来涨见识的。”
“胥学长。”廖宁才尴尬笑着。
阿旭却道:“如此倒是可以请教郎君。”
那位姓胥的学长顺势问道:“哦?你家郎君擅长哪科?”
阿旭说起郎君,木讷的双眼霎时亮起,滔滔不断地说道:“郎君会的可多了,我和妹妹都是郎君亲手教导,他不仅擅内科,其他疑难杂症只要非死症,都难不倒郎君。”
阿锦在旁附和:“我们俩就没见过郎君不会治的病人。”
“好大的口气。”
突然,身后响起一道冷笑声。
来者三十多岁,穿着灰色道袍,道袍外披着件蓝色鹤氅,是被邀请来参加茶会的民间大夫。
廖宁才和胥学长知道他,在京都也是小有名声。
两人拱手喊:“庄先生。”
庄先生是京都本地人,在马行北街开医馆,擅治疑难杂症,出师十年,他都不敢轻言什么都会。
“两位将许先生捧上天,也不怕摔下来。”庄先生看向兄妹俩,似笑非笑道,“你们初来茶会,应该不知这茶会还有一道环节,到时这许先生是否真高明,一试便知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