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人民服务[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为人民服务快穿全文免费阅读(23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满分呢!

他看到分数条的时候,还偷偷跟老师嘀咕了一句,英语这么好,怎么没考外语学院啊?现在外语人才可吃香了,好多人都想报考。

田蓝笑了笑:语言只是工具,我又不搞英语研究。麻烦你了,徐同学,如果能够播放电视的话,电费我可以自己出,其他同学也能一块过来看。真的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徐同学虽然怀疑,他知道电视大学,这是今年出现的新玩意。他认识的教授也有人去录课呢。但电视大学不过是正规大学的补充,那上面的东西怎么可能比他们学校老师讲的还多。

不过学英语重点就是要多听多练。而这个时代想找一盘英语磁带都艰难的很,大家都是拿耳朵贴在广播上听BBC的新闻来练习听力。如果能多个电视机的途径,那也挺好的呀。

他痛快点头答应:没问题,我一定给你们打听。

田蓝和陈立恒都眉开眼笑,语气热情:那这事儿就拜托你了。

他们已经慢慢琢磨出了点外挂在这个世界的特性。它表现的能力取决于受众对知识的渴慕程度。观看电视的人越想学习,那就能提供越多的课程。

要论及对知识的渴望程度,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绝对名列前茅。

第139章八零知青不回城

陈立恒已帮学校托教学设备的名义,问农大的校工借了辆三轮车,带着田蓝直奔火车站。

他俩都知道自己的行为很傻,学校距离火车站那么远,坐公交车过去当然更方便。

可眼下北京城的公交车能挤上人就是奇迹,根本没办法运东西呀。

他们得去火车站拖电视机。

两人之所以没选择进京的时候就带上电视机,一是因为她们的行李本来就多,二是就靠他们两个又能带几台电视机呢?车厢根本就没放电视机的地方。即便挤进了行李架,万一掉下来摔坏了也就算了,砸伤的人可是大问题。

与其如此折腾,还不如走老路线,实行托运路线。凭借插队知青的关系网,他们找到了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帮忙运电视机。这样有人看着上车,有人中途帮忙看着,车到站了,他们正好把东西拖回来。

两人轮流骑三轮车带对方,愣是一路骑到了火车站。

帮忙带电视机的列车员是陈立恒中学同学的姐姐,当初大家一批过去插队的。

她看到陈立恒和田蓝的时候还说了一句:你们也太小心了,东西上了我们的车,不用看着,到时候过来接就行。

田蓝和陈立恒茫然,谁还负责押运了不成?没呀,他们之前都没押运过,因为火车票不便宜,而且人手紧张。

他俩还没追问,负责押运的人就露了脸。

两人大吃一惊:唐老师,你怎么来了?

上大学报到之前,田蓝和陈立恒都询问过唐老师的意思,要不要和他们一道来北京?

虽然自从接到那封信之后,唐老师一直表现的风轻云淡。但偶尔他走神发呆时,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怅然。

与其这样纠结,不如直接面对。当面锣对面鼓的说清楚,起码能心里舒服些。

只是唐老师还是拒绝了,他借口去新学校报到工作有很多事要忙,加上电视机小组那边还需要他主持大局,他走不开。

没想到才过了几天时间,唐老师就改了主意。

唐老师着他们点点头,主动提出:先把电视机搬出去吧。

列车员赶紧强调:咱们说好了的啊,三台,得给我留三台,我这儿有用呢。

田蓝笑了:那当然,咱们言而有信。

卖给谁不是卖呀,如果火车上能装上他们的电视机,他们才要乐死呢。随着火车东奔西跑,那该有多少旅客看到电视机播放的节目啊。

不知道那个时候,外挂又会如何发挥?

列车员叫来同事,一道搬走了三台电视机,陈立恒的包里就多了600块钱。

剩下的7台,他们都放进了三轮车里。这回车上没办法再坐人了,大家只能慢慢地轮流骑车,剩下两人靠两条腿走路。

田蓝忍不住问唐老师:您这回过来是?要不干脆多待几天吧,好好逛逛北京城。

对眼下全国人民来说,北京都是足以朝圣的地方。他们这波下乡知青,北京过来的知青就尤其被老乡高看一眼,因为他们来自伟大的首都啊。

唐老师有些怔愣。

他上这趟火车,其实也是一时冲动。

在知青们离开报道上大学的当天,他也离开了向阳公社,去见自己的一位老朋友。

当初大家难兄难弟,一道在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不过他这位朋友运气比他好,前几年就获得了解放,重新回厂里当工程师了。

这次老友过来出差,特地请他过去一叙,两人推杯置盏间,老友叹息声不断。

原来前一段时间,他作为专家出访欧洲,去人家的工厂考察。他感觉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好像自己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

当时唐老师还不以为然:那是资本主义国家,当然是另一个世界!

我不是说这个,我不是说意识形态!老友突然间爆.炸了,噼里啪啦开始疯狂输出,你知道人家的车子有多快吗?你知道人家的车间有多整洁吗?你知道人家的生产线有多干净多漂亮多高效吗?我们跟他们比起来,简直没办法看!我想想都羞愧,我想想都觉得丢人。还赶英超美呢,人家早就把我们甩到了十万八千里!

那天,一顿饭,全是老友在絮絮叨叨的跟他谈论自己在国外的见闻。

说到后面,年过半百的老友居然哭了。这个犟老头,当年被造反派各种折腾,差点死在冰天雪地里,都没掉下过一滴眼泪的人,竟然在他面前哭得跟个孩子一样。

特别的委屈。

唐老师说不清自己的感受,他感觉自己坐在一个没有门窗的房间里,像牢房一样。突然间,有人捅了一个洞。

光线从外面透进来,刺的他眼睛疼,可他还是没办法通过这个洞看清楚外面究竟有什么。

唐老师絮絮叨叨,声音里充满了困惑:我们真的这么差吗?人家真的这么好吗?

田蓝和陈立恒都沉默了,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国内工厂积弊已久。长期的计划经济让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的同时,也让工厂渐渐失去了斗志。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落后,管理上也有大问题,甚至还有人在车间大小便,可想有多糟糕了。

唐老师也没指望两个年轻的学生能够为他提供答案,他只是在倾诉: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好?

田蓝和陈立恒对视一眼,他的意思是,他想跟着那位弟弟去美国吗?

唐老师还在慢吞吞地往下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看到了,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田蓝想说即便想出国长见识,也不用非得走他弟弟的门路。但话到嘴边,又被他咽下去了。

时代的局限与悲哀呀。

在1980年,想出国实在太难了。如果不是走私人关系,那么只有两条路,一个是留学,一个是单位公派。

留学不要想了,不说唐老师都这把年纪了,现在的留学也是公费留学,由国家选拔人才出国深造。

至于单位公派,那更加没戏。唐老师有什么单位呀,公社中学老师。连县里的干部都不敢想出国了,何况是他。

这么一扒拉下来,他想走出国门,唯一能够依靠的居然还是那位弟弟。

唐老师自嘲地笑:当年我没白跪在地上给他当马骑呀,没想到还有报酬。

田蓝跟被人当胸捅了一刀一样,难受得不得了:唐老师

没事。唐老师表情淡然,这算什么呀,没什么大不了的。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不是吗?

太阳已经西斜,秋天的阳光温暖又迷人,有鸽子从天空飞过,留下响亮的鸽哨,天空湛蓝,太阳却透出了微微的凉。

已经是秋天了,他的人生也走向了秋天,很快就是严冬。

他一定会去看看的,只有亲眼看到了,他才踏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