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倚天]名门正派不易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倚天]名门正派不易做作者:生煎包大战小笼包

第31节

张三丰问地这般明白,莫声谷即刻屈膝一跪,干脆利落地答道:“徒儿不肖!然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莫声谷生性固执,这句诗经由他道来少了几分绮丽却是多了几分刚烈。

张三丰闻言亦是一叹,他原想再问宋青书,可话未出口,便又想起不久前南四湖传来的消息,那时宋青书以为莫声谷与冯默之俱已身亡,几乎将明教义军与红巾军全数剿灭。

岂料张三丰不曾发问,宋青书反而出言安抚张三丰道:“太师父,我已立下誓言出家修道,您勿需多虑。”

宋青书与张无忌、朱元璋三人歃血为盟时各自立下的誓言武当上下早有耳闻。武当派本为道门,俞莲舟等终生未娶也是平常。是以对宋青书出家修道一事,武当诸侠却也并不十分伤怀,只是一叹。唯有殷夫人终究是世俗之人,一直以来又将宋青书当是亲生儿子般看待,听他所言当即扭过头去掩饰掉落的泪水。

坐在张三丰下首的宋远桥此时终于开口,只听他森然发问:“宋青书,你修的是什么道,奉的是哪座神?”

宋青书轻轻一笑,答道:“爹爹,这两年我受困武当后山,坐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春来花露,夏时急雨,秋末霜降,入冬雪飘,自然之道变化万千,可无论千般变化最终却仍旧归于上善若水任方圆,泽被万物而不争。爹爹问我修的是什么道,道法自然,我意逍遥。武当后山,武当派,甚而整个天下,于我又有何分别?”

张三丰一听宋青书所言“道法自然,我意逍遥”已是眉飞色舞,不禁拍着大腿连声叫好。宋青书坐困武当后山两年,非但不曾偏激怨恨,反而种下道心出世超脱。武当派后继有人,张三丰是再无遗憾了!

跪在他身侧的莫声谷此时也忍不住当着众人的面轻轻地握了握宋青书的手。他没有说话,宋青书也不再多言,他们已是心线天连,一切尽在不言中。

宋远桥却仍不罢休,又逼问道:“若是我永不能答应你们在一起呢?”

莫声谷与宋青书相视一笑,齐声道:“此事原就大逆不道,无论大哥/爹爹如何处置,我们无怨无悔。”

这句一落,便是宋远桥也忍不住低声一叹。这般逍遥自在、气象万千的人生,究竟是执着于情,还是超脱于情,已不可深究。他静默良久,最终却只言道:“你二人既肩负重任驰骋天下,更当时刻警醒,不堕我武当威名!这北伐期间,如若有半句风言风语传入我耳中,莫怪我不留情面,以门规惩处!”宋远桥这般所言显然是已默认他们的关系,只求世人不闻半点流言玷污武当名声,却不再强求他们叔侄二人必得循规蹈矩不可行差踏错。

宋青书生性聪颖,自然听懂了他的言下之意,当下又惊又喜地叫道:“爹爹!”

宋远桥却只深深地望着儿子,无奈嘱咐:“青书,记着你今日之言。无论将来如何,无怨、无悔。”

宋青书不禁潸然泪下,急忙膝行上前,抱着宋远桥的双腿连声泣道:“爹爹,孩儿不孝……孩儿不孝……”

宋远桥亦是双目泛红,只抚着他的背脊叹道:“痴儿,痴儿啊!”宋远桥身为人父,又是父兼母职将宋青书拉扯长大,他待宋青书的情意无人可比。在他的心中,就凭爱子的人才武功,世间的好女子哪一个不是唾手可得?可是谁能料到,宋青书长大之后谁也不爱,独独钟情于他的七叔。宋远桥既不能为了自己痛快令爱子痛苦一生,也只好退让一步让宋青书心满意足。

莫声谷与宋青书分别两年,非但不曾自暴自弃移情别恋,反而各自珍重努力干下大事,武当诸侠早已心软暗中默认。如今眼见宋远桥也终于不再过问,众人皆是松了口气,当下七嘴八舌地劝说宋远桥儿孙自有儿孙福。

宋远桥却只苦笑着摆摆手,低声叹道:“是我宠坏了他……但愿他母亲九泉之下不会怨我……”

张三丰闻言也笑道:“远桥,顺应天时从心所欲,这才是道!”

宋远桥微微一怔,思及张三丰这把年纪还要为自己操心,不由赧然道:“徒儿愚钝,教师父费心了。”

张三丰却抚须笑道:“你并非愚钝,而是执着。好在你心性淳厚,为人执着方成大器。”这两年来张三丰最为担心的便是宋远桥会因莫声谷与宋青书之间的情事做下决绝之举,如今眼见宋远桥终究豁达放下,他心中大石落地,便提起了早已存在心中的打算。“为师老迈年高精力不济,也该享享清福啦!今日起,这武当掌门之位由远桥接任,尔等可有异议?”

宋远桥闻言一惊,正欲拒绝,武当诸侠却已同声笑道:“恭喜大哥!”

宋远桥接任武当掌门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武当上下,武当弟子们都来给新掌门恭贺,莫声谷与宋青书二人却是去了武当后山散步。两人刚行到太子坡,便见着今年太子坡上的瀑布已然成形,水声隆隆犹如银河泄落。宋青书凝神望了一阵,忽然笑道:“七叔,那时我便在这太子坡下练剑……”那时宋青书不过十三岁,在真武大殿上与宋远桥的一番比试显露出对剑法的天赋。宋远桥心知严师出高徒,他唯恐自己心软耽搁了儿子的天分,便将宋青书托付给了莫声谷。莫声谷初为人师,教的又是大哥的亲子,对宋青书的要求高地令人发指。

莫声谷闻言长叹一声,感慨万千地回道:“一晃这么多年!”两人静默着互望一会,忽而又是一笑。只听莫声谷续道:“此次出兵,青书你如何打算?”

“如今山东局势未稳,我意率武当义军扫荡元军残余,然后徐图沧州……”两人牵着手渐行渐远,声音逐渐悄不可闻。

宋青书给了唐剑麟两个月的时间准备粮草辎重,然而仅仅只在一个月之后,中原五大派便已同上武当,名为恭贺宋远桥继任武当掌门,实则向宋青书恭贺南四湖一战胜了张无忌,为中原武林扬眉吐气,又七嘴八舌地提及要宋青书继任武林盟主统领群豪。宋青书早知这所谓武林盟主不过是个名头,他出世自在,不愿担这虚名,便以年幼识浅又兼北伐重任分身乏术为由推拒了去。哪知他这般谦退反而更得武林群豪青眼,当下便有不少武功佼佼的英雄豪杰自愿加入武当义军,听宋青书驱策抗元北伐。

宋青书眼见这些武林豪杰多半是他长辈,哪里肯答应。众人正争执不下,张三丰忽然笑道:“青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咱们中原豪杰愿为天下生民奔走舍命,你怎能阻拦?”

张三丰此言一出,一众豪杰顿时轰然叫好。此后数年,宋青书率军征战,中原六大派陆续有不少武功高强的英雄豪杰加入武当义军,为苍生福祉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青史留名。

五大派的男人尚且容易应付,五大派的女人却是更叫宋青书束手。听闻以静玄为首的峨嵋派女弟子在紫霄殿内当着张三丰、武当诸侠与中原各大派掌门元老的面,得意洋洋地言道:“恭喜掌门打败张无忌,终叫世人知晓我峨嵋派的《九阴真经》才是天下第一!”,宋青书不由头痛地扶着额角阵阵无语。

宋青书尚不知如何应对这峨嵋派的群雌粥粥,静玄师太却已煞有其事地向宋远桥追问何时能令宋青书返回峨嵋执掌门户。宋青书被禁武当后山两年之久,这两年来峨嵋派由静玄师太掌管庶务也一直井井有条,此时旧事重提自然是借宋青书武功威名之意。然而当年若非周芷若将《九阴真经》赠予宋青书,宋青书早成废人。他既受了峨嵋派的恩惠,知恩图报却也是理所应当。宋青书自知这峨嵋掌门的位置他一时难以让贤,当即振作精神答道:“静玄师太,如今天下离乱,北伐之事才是重中之重。待鞑子退走中原,我自会回峨嵋,师太勿需多虑。”

静玄等的便是宋青书的这一句,当即笑道:“如此,弟子们便在峨嵋山静候掌门好音,祝掌门早日凯旋!”宋青书如今已是武功天下第一更身兼北伐重任,只要他一日仍是峨嵋掌门,中原武林便一日不敢小瞧峨嵋派。

静玄话音方落,她身后的峨嵋弟子便已齐声道:“祝掌门早日凯旋!”这原本温柔纤细的女音,如今听来却也颇有几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气。

宋青书心思玲珑,静玄的这点谋算如何能瞒得过他?只是静玄这般算计也终究是为了峨嵋派着想,宋青书亦不忍多做苛责,只在心中暗道:峨嵋既以女子立派,门下弟子的武功更当卓绝,方可自立。他日我执掌峨嵋门户,定要弟子刻苦练武,方不负了峨嵋派创派祖师郭襄女侠的威名!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onblood姑娘的火箭炮和地雷,明日姑娘的手榴弹,杀白姑娘的地雷!o(n_n)o~

唔,没想到昨天那章出来以后大家仍对三权分立有那么大的意见,于是,希望我今天这章出来能帮助大家理解宋青书、张无忌、朱元璋这三个人搞的“三权分立”和真正的“三权分立”究竟有什么不同。宋青书、朱元璋、张无忌三人所代表的势力正好是三种情况,一个天下为公、一个天下为私、一个一直在摇摆。而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最终宋青书拿到了最重要的军权,那么游戏规则就该由他来定,张无忌和朱元璋可以表现自己,但却只能在宋青书划定的范围内寻求表现。本文中的宋青书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朱元璋,他对权势并不热衷,所以他放弃了帝位,被张无忌所规划的三权分立的蓝图所打动。他凭着自己的拳头逼着张无忌和朱元璋与他歃血为盟,大家一起放弃家天下的机会,去争取天下为公。但这也仅仅只是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将来如何,难讲。而因为本文只是一篇,所以我身为作者也只是曾经在文中展望了一下美好的将来,中间的坎坷波折,抱歉,那不在我的大纲之内。

在此,我需要不厌其烦地再次提醒大家,无论是君主立宪也好,三权分立也好,甚至共产主义也好,都是新的国家建立之后才能开始讨论甚而实施的,而本篇同人从头到尾只涉及到征战天下的部分。天下既定之后,新的政治体制怎么搞,说白了,得看当权者的意愿,以及当权者将如何进行引导。至于所谓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科学基础、人文风俗等等,那都是可以慢慢发展的,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最后,关于三权分立的话题,如果大家仍有兴趣讨论,请继续。我不会再对这个话题发表任何的意见,谢谢大家!

完结倒计时二!o(n_n)o~

n年后

导演:贝女侠,宋掌门在峨嵋派干得如何?

贝锦仪:自从宋掌门来了咱们峨嵋派,本门弟子一天十二个时辰四个时辰练武,四个时辰习书,四个时辰休寝……

导演:咦?居然干得还不错,没掉链子!难得难得!

贝锦仪:导演,你没明白我意思!

导演:愿闻其详?

贝锦仪:谁要他这么用功!我是女人!我都多久没去逛街shoppg了!这是人过的日子么?

导演:…………

第180章最后一战

五年后,公元1367年三月,宋青书率部攻陷大都,元顺帝退走中原北奔上都,元亡。

其时,苏浙义军已归入武当义军旗下,张无忌忙于收揽大权建立新政,麾下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亦受宋青书节制。八月,宋青书北出雁门出征沙漠,扫荡元廷残余势力。次年一月,攻下上都,元顺帝再遁应昌;六月,应昌攻克,元顺帝卒,皇妃奇氏在王保保的助力下携幼子于和林登基,奇氏垂帘听政。十一月,宋青书驻兵岭北,他的眼前便是和林,那里有他的老对手——王保保。

一年前宋青书率部出征,张无忌倾举国之力一共凑出了二十万人马。宋青书、朱元璋、徐达三人各领一路大军出征北伐。如今一年过去,三路大军在广袤的沙漠中早已失去联系,粮草辎重也将耗尽。宋青书一路追击王保保直至和林,为节省粮草,他将属于他的十万大军大部分留在了上都,身边带着的是以武当义军为主的一万精锐之师。抵达岭北后的半个月,宋青书首次与王保保接阵,攻取距离和林百里之遥的一座才建了一半的小城。此处原是蒙古人的故土,这处小城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它竟是依汉人习俗所仿制。然而城破之后,王保保一把火烧了城池,只将废墟留给了宋青书。

待宋青书率军抵达,入眼所见除了纷飞的白雪、已成焦土的城郭,便唯有衣不蔽体、神色惴惴的老弱妇孺。他们在被自己的首领当做累赘抛弃之后,只能乞求敌方将领的怜悯。

叶轻泉见到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风雪之中,老人佝偻着身子试图御寒,女人则紧紧抱着孩童防备别人抢夺,一个个目光惊恐地望着他们,心中非但没有半点快意,反而恨声骂了一句:“禽兽!”他还记得幼年时家乡发大水,是祖父和父亲将生还的希望留给了他与母亲。唯有禽兽才会只顾自己逃生,甚而仗着武勇抢劫欺凌弱者。弱肉强食,毫无半点怜悯之心。

武当义军训练有素,眼见城池已然付之一炬便后撤十里扎营,又腾出部分营帐让这些失去家园的无辜百姓休憩。不一会,叶轻泉带来了一名蒙古老人面见宋青书,汇报情况。太原一战,宋青书的亲卫首领王铁山身重七箭壮烈殉国,当日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太原收复后,叶轻泉自告奋勇接下了王铁山的职务,随侍宋青书身侧,追随他出生入死,寸步不离。

宋青书与这位蒙古老人以蒙古语寒暄了几句方才得知,主持建造这处小城的正是元廷的邵敏郡主。原来邵敏郡主在返回蒙古之后便在此地筑城,希望能仿汉人习俗,改善蒙古人的生活。然而蒙古人入主中原江山几近百年,百年来不求上进,甚而要将汉人杀尽,将中原之地全部变成牧场。如今被赶出中原才忆起中原生活的好处,想着见贤思齐终究是晚了一步。

叶轻泉虽说不曾随宋青书闯过江湖,可当年在武当也曾听闻宋青书与赵敏之间颇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谊。他见宋青书听到赵敏的消息神色飘渺不定,不欲他为赵敏分心,当即言道:“王保保昨日撤离时带走了城中青壮与全部粮草,却是留下了满城的老弱妇孺。宋师兄,这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把戏实在狠毒!”

五年前,三方义军颁布《讨元檄文》便曾言道: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这原是天下汉人的胸襟广博,不意战场之上却成了敌人拿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武器。

多年征战,元军节节败退,元顺帝退走中原时几乎裹挟走了中原一地的全部蒙古百姓与蒙古皇室几世积攒的金银珠宝。有金银珠宝才能有奢靡享受,有蒙古百姓才会有打回中原的希望,元顺帝这般所为本不足为奇。可在宋青书北出雁门之后,王保保瞧出这一句的门道,几番与宋青书交战,他一路败退,竟是将这些老幼也丢了一路。宋青书若是接受这些人,必然费时耗粮,拖慢进攻的行程;可他若是举起屠刀,杀了这些人,那便再扛不起这面“仁义”大旗。

王保保此计果然奏效,以朱元璋、徐达二人为首的东西两路大军已被拖累地无力追击。唯有宋青书用兵勇猛,他既看透了王保保的谋划,竟干脆丢下大军以战养战一路追至和林。而汉人的最后一个敌手王保保,正在百里之外隐匿。若能将他擒获,中原一地再无敌手;可若是被他逃脱,游牧民族天生善战,终有一日死灰复燃。

此时宋青书麾下将士所带干粮绝然不足以支应这满城的老幼,而如今又已入冬,雪满弓刀,若是打发这些一无所有的蒙古百姓前往应昌就食,想必走不了几天便要活活冻饿而死。宋青书沉吟了一阵,终于言道:“命将士们各自取出一半干粮,接济这些蒙古百姓。三日之内,我必寻王保保主力决一死战!”

叶轻泉听宋青书这般所言,心头便是一跳。他们的队伍推进太深,不但与另外两路大军失去联系,便是与冯默之、常飞云二人统帅的本路大军也已失去联系。此战若是战败,只怕这一万将士都要将性命留在和林。然而,他终究什么都没说,只咬牙领命而退。

叶轻泉走后,宋青书起身与莫声谷一同在营内巡视了一番,又若无其事地提起了中原之事。“我听说无忌在大都……”话说半截,宋青书忽而微微一笑,摇头道。“如今该称北京了!我听说无忌在北京新办了两处学校,一处政治学院、一处军事学院。说是以后无论为官领军,都得出自这两处学校。”

莫声谷显然也早知了这消息,只挑眉道:“这天下士子能答应?”

宋青书笑道:“但凡有人反对提那圣人之道,张无忌便要问他祖宗,问他元廷在时为何不曾如圣人所言仗节死义。”

莫声谷闻言不禁哑然失笑,低声叹道:“无忌行这等机巧已远胜于你!”他还记得当年他总忧心宋青书个性过于机巧,可这些年来宋青书在外征战,风霜满征程,甚而铠甲与长剑上亦是累累的刀枪印痕,哪里还见当年那个出身名门气度斐然的宋少侠的半分怡人风采?

莫声谷这般感叹,宋青书也不以为意,只转口道:“国号之事,我看张无忌并无意定‘明’为号,反而是偏向以‘华夏’为号。”

莫声谷洒然一笑,伸手一抹宋青书干裂的嘴唇,轻声而坚定地道:“无论他要定哪个,没有你在场,全都不算数!”

宋青书受莫声谷提醒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双唇早已干裂出血,急忙随手抓了把积雪将唇上的血迹抹去。他长年征战,对这血腥味习以为常,还不曾意识到这漠北的风雪远比剔骨钢刀更为锋利。宋青书正欲答话,城中不少得到干粮的老弱竟走上前来,含泪向宋青书跪下致谢。王保保撤走时,不但将他们抛下更带走全部粮食。在这寒冬之时,将他们丢在孤城,无异于取他们性命。想不到自己的族人向自己举起了屠刀,可救下自己的却是个汉人。

这等场面,宋青书在出征漠北之后便不知应付了繁几,当即扶起了几名跪在他身前的蒙古百姓好言安抚了几句,又许诺待战事平定,大伙可随他返回上都,凭户籍领取牛羊。只要奉公守法,必无人胆敢为难他们。这些蒙古百姓原不知宋青书的身份,只是见他一路行来汉人将士俱向他行礼,他本人又气质温和,这才壮了胆量来说几句好话,求个活命的机会。可眼下听宋青书这般所言,却俱是有些将信将疑。所谓凭户籍领取牛羊,便是大汗也不会这般慷慨,何况汉人?只是如今性命俱操在宋青书之手,他们也只得叩首谢恩而已。

第二日,宋青书出兵试探,王保保却只在和林坚守,不肯出城一战。当晚,大雪更猛,厚重的积雪一连压倒了几处营帐,白色的雪光将夜空照得微微发亮。宋青书正在为如何御寒而犯愁,城外竟忽然响起了蒙古歌谣。这歌谣的曲调悠长凄美,不少蒙古百姓听了竟也随之慢慢吟唱起来,一边唱又一边落泪。

宋青书眉头一皱,耳边只听得莫声谷沉声言道:“四面楚歌,动摇军心!”

他话音未落,叶轻泉已然冲进营帐,大声道:“王保保已列阵出城!”

宋青书冷笑一声,言道:“他想里应外合,可他不懂百姓之心!”说着,当即吩咐道,“轻泉,去将城中百姓带去阵前见我!”

叶轻泉虽不明所以,但军令如山习惯使然,他仍旧大声应是,快步冲了出去。

待宋青书甲胄上身,与莫声谷一同策马飞奔出营,武当义军已在城郭处顶风冒雪地列阵。他们俱是百战精锐之师,纵然风雪压城,他们也是一片静默,一个个站地犹如石柱一般,便是他们身侧的战马也只沉静地立在原地轻轻地打着响鼻。

而在阵地之前,却是莫约数千神色仓惶的蒙古百姓。数十里之外,元军的阵地亦是渊临岳峙灯火通明,甚至还有不少元军已点起了篝火,将烤全羊架上了火堆。烤羊肉的香味合着元军的呼声一同飘向这些蒙古百姓。

“你们的血性还在不在?你们还是不是长生天的子民?只要你们敢冲入这些四等奴隶的阵营,大汗便会赏你们一生荣华富贵!”

人群在骚动,有人试图靠近那些静默的汉人将士。可不知为何,只要一接触到他们的眼神,那几乎成型的杀气竟比寒风更为可怕。

宋青书见状不由轻轻一笑,低声道:“王保保输了!”

“是的!”莫声谷久历战阵,也早已明白这个道理。“把老弱妇孺顶在前面,蒙古人已无血性!”

宋青书策马上前,绕着这些蒙古百姓缓缓走了一圈。所有人都静默了下来。他们未必见过宋青书,可所有人都曾听过鬼面将军的威名。汉人称他为战神,蒙古人称他为煞星,因为他金戈铁马征战天下未尝一败!“武”字麾旗所到之处,万民顺服!

他森冷的目光逐一扫过人群,数千人群竟是即刻安静了下来。片刻后,他低头缓缓抹下了多年来一直戴着的鬼面面具。面具下的那张脸已不再是青春年少,因为这多年来风刀雪剑枕戈待旦,甚至已不再昳丽秀美,唯有眉眼间的粗疏轮廓能隐约想见他当年的风采。然而即便如此,可当他立在人前,沉声言道:“我便是,武当宋青书!”众人却仿佛见着一柄绝世名剑豁然出鞘,光华四射,风起云涌。“今夜,我带着一万汉人将士与你们的蒙古大汗决一死战。在此之前,我给你们一个机会!愿意遵我汉人规矩、奉我汉人律法的便跪下效顺。此战之后,随我同归中原,共享安乐。愿意为了你们的大汗继续与我汉人为敌的,我现在便放你们走。战阵之上,杀无赦!”

满场寂静,鸦雀无声。

在这孤寂而充满杀气的雪夜里,唯有不远处的元军仍在声嘶力竭地不断叫嚷:“长生天保佑蒙古人!长生天保佑蒙古人……”

隔了一会,人群之中走出一名曾与宋青书聊过几句的老者,小心翼翼地问道:“宋将军,你昨夜所言,我等蒙古人可凭户籍领取牛羊,只要遵循律法每年缴税,便可与汉人无异,可是当真?”

“自然当真!”宋青书断然道。

“敢问将军,我等须缴税几何?”那老者又问。

“汉人缴多少,你们也缴多少。若有一日新朝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汉人能造反,你们自然也能造反!”宋青书斩钉截铁地道。

宋青书此言一出,人群中立时一片哗然,那老者红着眼喘着粗气再问:“将军可敢立誓?”

宋青书即刻拔出长剑指向天空,大声道:“我宋青书在此立誓,建立新朝,抚育百姓,无论汉人蒙古人,皆公平相待一视同仁!如若违誓,教雷神殛我、天地陷我,我的魂魄羁于九幽之地,永生永世不得超生!”

宋青书话音方落,那老者即刻老泪纵横跪倒在地,泣声道:“愿奉新朝为主!”那老者一跪,他身后的不少百姓也随之跪了下来。不一会,只见一群传一群,这几千蒙古百姓便如羔羊一般温顺地跪倒在地。不远处的阵地上,已再无嘈杂的声响,只剩一片死寂。

宋青书策马返回阵中,高声令道:“全军上马!”

一阵整齐的牵马认蹬刀枪出鞘的声响,一万汉人将士已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出击。

立在阵前的宋青书在此刻忽然扭头望了一眼他身后的一万将士,轻轻一笑。这是怎样的一个笑容?只在那一刹那间,气吞六合神静八荒,天地亦为之昂扬低肃。“七叔、叶轻泉、温知行、周文城、刘伍……”他将他所知的与他并肩而战的义军将士的名姓一个个点过去。这些人或沉稳或活泼,或英俊或普通,唯一一般无二的却是他们身上的玄色战甲与慷慨豪烈舍我其谁的求战之意。“能与你们并肩作战,是我宋青书的荣幸!”

“能与宋将军并肩作战,是我等的荣幸!”众将士齐声答道,气壮山河。

宋青书慢慢地抬起手臂,在半空中用力一挥。万马奔腾,万名士卒犹如一支离弦之箭势如破竹,万人的呼喝齐声响起犹如炸雷滚滚,直达天际!

有!我!无!敌!

杀!

作者有话要说:

呼呼!完结了!从去年10月开坑至今,历时10个月终于全文完结,谢谢大家的耐心和支持!o(n_n)o~如果没有你们的热情,我想我大概已经坑了,咳咳……当然,完结之后还是有几个番外的,交代一下熊孩子以及他的小伙伴们以后的人生,或许,还有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番外定在周日晚8点更新,咳咳,数量不多,我尽量写快点。再次谢谢大家!鞠躬!o(n_n)o~

导演:宋少侠,完结了,你有啥想法不?

青书:我t就想当掌门,真心不容易,总算当上了。谁有我苦逼,当个掌门要先打个天下。

元顺帝:早知道你的愿望这么朴素,你跟我说啊,我t早下旨让你当天下所有门派的掌门!你至于把我赶到西伯利亚这么远吗???

第181章殷融阳的成长日记

之一

我叫殷融阳,我今年八岁了。唉!时间过得好快啊!再过两年就再也没有人会帮我做功课了,因为宋师兄也是满了十岁就自己做功课了。宋师兄为什么要这么勤劳呢?坑师弟啊!

我喜欢太师父、大伯、二伯、三伯还有四伯,他们都会偷偷帮我做功课。嗯嗯,我也喜欢妈妈,如果妈妈能不让我写字儿,我会更喜欢她一点。

外公和宋伯伯都是坏人!他们明明说我只要懂事儿就好,功课的事不着急。结果把我从妈妈手上骗来后就天天要我背,这跟说好的根本不一样!我明明很懂事!太师父和几位师伯都说我比宋师兄小时候乖多了!

爹爹是个骗子!妈妈一哭他就再也不帮我做功课了!明明是重色轻义,还说什么因为妈妈是女孩子,男子汉不能让女孩子伤心。大骗子!

这几年武当山上好冷清,师兄们一个个地离开武当去找宋师兄。宋伯伯说师兄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打个大大的江山。而我的任务就是好好念书,长大了帮宋师兄和张师兄的忙。妈妈说现在张师兄每天都在挖坑,我不喜欢。咱们习武之人怎么能干挖坑这种粗活?术业有专攻,我既然习得一身武功,当然是要行侠仗义!我要去帮宋师兄,去打蒙古人!多威风!

今天妈妈没查我的字,因为天下太平了,宋师兄明天要回来了。不知道这个宋师兄会不会是个好师兄呢?听妈妈说,他以前还救过我的命,所以他应该会愿意帮我写功课吧?

之二

宋师兄好帅!好帅!

他一下马,披风这么一甩,反手一剑,就把含光剑插在解剑碑上了,说:“但愿河清海晏,从此封剑!”这一剑插下去,碑身上居然没有一点裂痕!爹爹说,他的内功已入化境,果然如此!我也要学!

接着七叔也把他的长枪插进了解剑碑,也好帅啊!其实,也不错啊!

,我以后要学哪个呢?真让人为难啊!

大伯抱着宋师兄哭好惨,真是可怜!我要是离开妈妈五年,也一定很伤心。咱们武当派战死了好多师兄,就连以前那个经常给我买糖吃的楚师兄也……妈妈说楚师兄去了很远的地方,要很久才能回来。我知道,妈妈骗我的。楚师兄回来了,就躺在咱们武当后山。

还有张师兄也回来了。不过,为什么没人理他?

那些各大派的前辈都不是真心来祭奠咱们武当派的弟子的,祭礼才刚结束就都缠着宋师兄不放。妈妈说,那些人占着土地不想缴税,可咱们武当派都缴!我觉得宋师兄不会帮他们,不然多不公平?山下的百姓都缴税,他们还没绸缎穿呢!

张师兄送来了倚天剑给宋师兄,说是给宋师兄当接任峨嵋掌门的贺礼。原来张师兄的剑法也好厉害,倚天剑也果然是天下至宝,剑锋不曾出鞘就能切金断玉。各大派的前辈好像都给吓着了,他们看到倚天剑,很快就都告辞了。我不喜欢他们。

各大派的前辈走后,方师兄因为好石桥的事跟张师兄吵了起来,他打不过张师兄,把张师兄送给他的奖章摔了。好石桥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一提起它大家的脸色都变了?

所以各大派的前辈走后,张师兄也走了。我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真是挺惨的。太师父和几位师伯都不说话,唉!

明明宋师兄回来是件开心的事,结果大家都不开心。大人真麻烦!

之三

宋师兄真是感动中国好师兄!他不但能帮我写功课,还能不让妈妈发现!他能把字儿写地跟我自己写的一模一样!一模一样!真是一模一样!

我好激动!好开心!我要出去跑圈庆祝!

宋师兄,你一定要长命百岁!

之四

方师兄这几天天天吵着要出海,要去天尽头,看看大地是不是圆的。烦死了!天圆地方,大地怎么可能是圆的?方师兄真笨!

唐师兄说,方师兄再闹下去,宋师兄早晚弄死他。我却觉得宋师兄大概早晚会答应,宋师兄心很软的。我求他帮忙写功课都不用求满三回,他就答应了。爹爹都不肯带我去抓蛐蛐,他偷偷给我抓。我还记得他刚回来就向太师父和大伯请罪,说他无能,没能把师弟们全带回来。其实不怪他。楚师兄早就说过了,打仗怎能不死人呢?为国捐躯,虽九死而无悔也!我以他们为荣!

相处久了才发觉,唐师兄好没义气,不可信!才被方师兄磨了几天,他就撒手不管了。这几天老躲着宋师兄,撞到宋师兄和七叔一起脸色就怪怪的,大概是怕宋师兄找他应付方师兄?没义气!不是兄弟!他还负责咱们武当派的庶务,以后他发来的月钱我可一定得数清楚了!

之五

宋师兄跟七叔下山办事,天黑才回来。回来的时候,宋师兄抱来一个孩子!

是个女孩,冯师兄说要给我当童养媳。哼!当我不懂么?她才这么小,只能当女儿!而且,妈妈早告诉我了,我已经跟太原神枪王爷爷的孙女儿定亲了,就是七叔学的霸王枪的嫡传后人,将来要来咱们武当跟七叔学霸王枪。多威风!

武当山多了一个女孩,大家都挺开心的,冯师兄笑地最大声,只有宋师兄不开心。我都听他说三回了,那女孩的妈妈说是要如厕,请他暂时照料一会,谁知走了就没回来。这种事不是很平常吗?妈妈下山都遇上好几回了。爹爹说,等将来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他们就不会丢掉自己的孩子了。为人父母不会不爱自己的子女,如果不是实在养不起,也不会送到武当来。无论如何,至少武当派总还能给他们一口饭吃,让他们活下来。

最后还是七叔把宋师兄劝好了,他们的感情可真好!我几回去找宋师兄都见他们俩在一起,形影不离呢。真教人羡慕!

结果唐师兄和冯师兄听了我的话,都不说话,还来摸我的头!真讨厌!男人的头能随便摸么?

之六

方师兄终于还是如愿以偿了,宋师兄不知怎么给方师兄凑足了银钱,正在加紧给方师兄建造大船,等船队准备好,他就该出发了。造船的事又落在了唐师兄的头上,所以他这几天总是骂骂咧咧说张师兄是个冤大头,骂完张师兄又转头骂朱元璋是个铁公鸡。唉!张师兄给钱他要骂,朱元璋不给钱他还要骂!唐师兄真是比女人还难伺候!

我去问宋师兄,宋师兄却在房里给跟咱们武当派有生意往来的商户写信,请他们拿钱出来支持方师兄的远航,说是作为交换,方师兄能帮他们把货物卖到海外去。七叔也在,在陪着宋师兄写信,可他连墨都不动手磨,要差遣我来磨,这算是哪门子的陪啊?

除了准备银钱和大船,还要准备足够的船员、食水、火药。除了咱们武当派的弟子,还要招揽更多的江湖好手和军队陪方师兄一起去。真麻烦!难怪唐师兄要骂人。

我问宋师兄为什么要这么干,宋师兄说这是他跟张师兄商量之后决定的,张师兄说除了中原一地,这个世界还很大,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我们要快人一步,才能不被欺负。

可是蒙古人都被宋师兄打跑了呀!那些跟咱们武当派做生意的色目人都不会武功。宋师兄却说,以后是火药的时代。我有点看不懂宋师兄脸上的表情,好像是失落又好像是高兴?又说,如果有朝一日天下百姓人人习武,那么武当派就不算失了传承。真奇怪,咱们武当派怎么会失了传承呢?我以后可是要当掌门的呀!

之七

宋师兄要走了!他要去峨嵋当掌门了!都是我不好,我无意中说漏了嘴,把他偷偷帮我写功课的事说了出来。妈妈好生气,就要让他走!妈妈不讲理!

我知道我骗宋师兄帮我做全部功课是我不好,宋师兄还说不怪我,说他能理解我的痛苦。只有他能理解我的痛苦!宋师兄真是个好人!我不要宋师兄走!我不要!不要!

宋师兄还是走了,走的时候把那捡来的小女孩也带去了峨嵋派。宋师兄终于意识到那女孩的妈妈是不会再回来找女儿了,这可真是不容易!可是,为什么不能把我也带去呢?我果然比捡来的还不如!

七叔也跟着宋师兄一起走了,七叔要回丐帮去。我跟着爹爹和几位师伯把他们送下山,爹爹说,峨嵋派都已经来了好几封书信,宋师兄是一定要去峨嵋的,不关妈妈的事。就是妈妈知道宋师兄帮我把功课全写了,还一连写了几个月特别生气,以后再没人会帮我写功课了,连太师父也不会。之前宋师兄帮我写的,我还要加倍重写。哇!

我不要宋师兄走!要做峨嵋掌门,我去做好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