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倚天]名门正派不易做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0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倚天]名门正派不易做作者:生煎包大战小笼包

第30节

宋青书神色轻蔑地道:“王保保是个聪明人,他会知道这个时候坐山观虎斗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说罢,他一掀帐帘走了出去。常飞云重伤在身,他还要去探望一番,张无忌与朱元璋的动静也要随时关注。待驻扎罗田的五万义军赶到,就是他出兵的时候了。

宋青书走后,吴燕山与唐剑麟仍端坐在大帐中面面相觑,想到方才宋青书那副无所畏惧的模样,心里便发沉。他们与宋青书相处日久,如何不知武当的长辈对宋青书一向宠爱非常,唯有莫声谷方能管得住他。如今莫声谷已死,宋青书要做什么,怕是谁也拦不住了。两人沉默良久,终是异口同声地轻声言道:“若是七师叔还活着就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

导演:吴燕山、唐剑麟,啥感觉?

吴燕山≈唐剑麟:麻麻,师兄好可怕,我要回家!

第174章明教之侠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张无忌遣彭莹玉前往益都传召朱元璋与韩林儿,朱元璋借口韩林儿因韩山童之死忧伤成疾,而他本人又忙于抚恤红巾军将士不肯应召。彭莹玉对明教忠心耿耿,见朱元璋百般敷衍又阻他见韩林儿,已然心知他有破教自立之意。对这等叛教之徒本应是人人得而杀之,然而彭莹玉此行身边只有十数名明教弟子随侍,自然不是朱元璋手下红巾军的对手,只得忍气吞声尽快离开益都向张无忌复命。

张无忌收到韩山童战死的消息便已离开总坛与驻守安徽的弥勒宗义军汇合,彭莹玉回来复命时他正向常遇春传授武功。然而常遇春虽说是一代名将,可于武学之道着实没多大天分。是以,张无忌教地口干舌燥,他却始终学地七零八落。常遇春如今已是三十有余,想起胡青牛曾断言常遇春活不过四十,张无忌不免忧心忡忡。

常遇春与张无忌相识已久感情极深,见了他这副无可奈何的模样,不由笑着劝道:“教主,胡师伯所言未必是真。”

张无忌自己便是一代名医又熟知历史,哪里肯听常遇春的劝,蹙眉半晌终是拿定主意。“既然九阳神功与乾坤大挪移常大哥都觉太难,不如试试太极拳?太极拳法随性平和,正适合常大哥来练。”

常遇春却是暗暗叫苦,他生性粗疏暴烈,哪里耐烦学那慢腾腾的太极拳?正想着该如何开口拒绝,帐外已有亲兵通报说是彭莹玉回来复命。常遇春闻言即刻精神一振,暗自感叹来得好,当下陪着张无忌向正堂行去。

正堂内,杨逍、范遥、徐达、刘基等早已在座,听闻彭莹玉回禀朱元璋不肯应召有破教自立之心,众人各个惊怒不已纷纷破口大骂。而一向与朱元璋交情不错又屡番为他担保的杨逍却是再也坐不住,急忙跪地请罪:“属下识人不清,以致养虎遗患,还请教主重重治罪。”

杨逍此言一出,堂上立时一静。这些年来杨逍仗着明教左使的身份屡屡插手教中事务,殷野王破教而去后更是变本加厉。张无忌虽说是教主可毕竟年幼,在教中根基不深,却也不得不重视杨逍的意见。这两年来两人为了义军之事数度冲突,感情已不如往昔。如今朱元璋原形毕露,张无忌要以此为借口处置他也只在翻手之间。然而思及他与杨不悔的兄妹情谊,张无忌终是悠悠一叹,只道:“朱元璋心机深沉阴险狡诈,他有心相欺,却也怨不得左使入毂。只是事已至此,我也不得不给大伙一个交代。自今往后,左使便坐镇总坛处置总坛内务,义军之事就不必插手了。”

如今明教之中最要紧的事务便是义军,总坛内只有一些老弱病残需要照顾,张无忌此令一出,杨逍这左使的身份便形同虚设。他虽说不曾顺势卸下杨逍左使的职权,杨逍却也知道张无忌这是等着他自动请辞了,当即言道:“多谢教主宽宥!属下年老德薄行事昏聩,实不配为明教左使……”

然而,杨逍所料却并非张无忌心中所想。张无忌是现代人,清楚知道宗教的力量,历史上王朝的覆灭全脱不了佛门与朝廷争利的阴影。张无忌要建立新的国家,自然不愿明教成为第二个佛门,将明教与明教义军脱离开是势在必行。是以,张无忌虽不愿杨逍插手义军,却也从无褫夺杨逍左使职务的意思,即刻将手一摆打断他道:“杨左使少年入教,对本教一向忠心耿耿,本教香火得继也托赖左使不少,这明教左使之位你当之无愧,此事不必再提。杨左使,请起吧!”

明教上下俱不知张无忌真正心意,见他行事这般宽宏,各个面露喜意。唯有刘基冷眼旁观,心知自此之后明教再无力插手义军,将来也不会成为国教,不禁微微而笑。杨逍诺诺而退,张无忌却是又提及了朱元璋的事。只见他神色凝重地道:“朱元璋破教自立,此事我绝不容许!此例一开,他日各宗派义军有样学样,明教基业付之流水尚且是小节,怕只怕各方义军首领为了争夺天下互相攻伐,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张无忌这般所言,大伙各个点头称是,常遇春性子最急,即刻上前请命:“教主,属下愿提一营兵马将朱元璋擒来见你!”

徐达与朱元璋本有同乡之谊,朱元璋亦表示过要与他结儿女亲家。只是朱元璋离开弥勒宗之后,徐达接手统领义军的事务,反而愈发受张无忌重用,两人已是渐行渐远。徐达早知朱元璋素有雄心壮志,此刻听闻他执掌白莲宗义军意图自立,也不过是幽幽一叹。眼见常遇春出头请命,他也不好无动于衷,跟着起身道:“属下愿为教主效犬马!”

军心可用,张无忌不禁哈哈一笑。朱元璋虽说也是一代名将,可这两年来张无忌在明教义军之中大搞军改,将那些刚愎自用又野性难驯的刺头打发到白莲宗,留在弥勒宗与摩尼宗的却各个都是忠诚英勇的好汉。张无忌相信经这两年之功,纵使先前红巾军的威名如何繁盛,如今也不是他的对手。山东一役,红巾军节节败退,更有首领投降元军便是明证。然而不等他出言称赞,方才一直沉默不语的刘基竟突然插话:“如今朱元璋毕竟未曾自立,我等贸然出兵终究不美。依属下之见,当务之急却是要先见韩林儿一面,了解韩山童的真正死因。”

刘基话音方落,堂上众人便知无论韩山童究竟是怎么死的,待教主见了韩林儿,韩山童必然是朱元璋害死的。朱元璋为求权位暗害义军首领,这等样人自然不配为红巾军首领,更不配为明教弟子。届时,张无忌再出兵讨伐也就师出有名了。大伙正暗自腹诽书生歹毒,张无忌却已然点头道:“刘先生所言甚是,韩山童战功赫赫为明教立下汗马功劳,我等总要保住他的爱子,以慰他在天之灵。”

朱元璋如今身在千军万马之中,要召他前来并不容易。可明教上下众多武林高手,要救一个已无权柄在手的韩林儿却并不为难,张无忌当即令范遥前往益都接韩林儿来见他,待确定韩山童的真正死因,再行决定下一步的动作。

大事议定,明教众人纷纷散去,刘基却是留了下来。刘基是在两年前被张无忌自乡间延揽而来,他原以为张无忌冷漠孤傲,是另一个楚霸王,并不乐意效命于他。直至听了张无忌三权分立的说法,他方才真正心折,一心追随。此时见张无忌神色郁郁,他不禁开口劝道:“教主,权谋二字虽说让人讨厌,可要成就大业绝少不了权谋。”

张无忌听刘基一句劝,不禁哑然失笑。他在现代社会习惯了勾心斗角,殷野王离开后明教内部与义军的事务也从不让他省心。可他如今仍能牢牢坐稳教主的位置,将弥勒宗与摩尼宗的义军彻底掌握在手中,若要说讨厌权谋,连他自己也觉得过于恶心了。“刘先生多虑了,无忌所虑者并非明教,所忧者更非朱元璋。”他一振衣袖,起身道。“月朗星稀,刘先生不如陪无忌走一走?”

刘基微笑着答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陪着张无忌向外行去。

此时尚未入春,夜风凛冽,草木衰枯,张无忌仰头望了一阵无垠的夜空,忽然言道:“刘先生可知武当宋青书?”

“用兵奇才、天下之望,如雷贯耳。”刘基答道。武当的气象,刘基也曾见识。说一句世外桃源,亦不为过。只是他出山的时候,宋青书已被宋远桥关在了后山。是以刘基虽听过他不少传言,却不曾真正见过宋青书。

张无忌轻轻一笑,低声道:“我这位宋师兄是大师伯的独生爱子,长子嫡孙自然与众不同。然而他虽说用兵如神,实则性子很是软弱任性。万安寺那一回,他重伤在身,我为了支应义军用兵,接手武当庶务,他心中极为不满。”说到此处,张无忌忽然扭头望向刘基,问道。“倘若易地而处,刘先生该怎么办?”

刘基想也未想地便答道:“莫约是从中作梗、力求表现,将这鸠占鹊巢之人尽快赶走吧。”

张无忌点点头,饶有兴致地答道:“可我这位身负天下之望的宋师兄却是离家出走了。最后,是七师叔莫声谷将他找了回去。此事之后,太师父当众言明宋师兄才是这武当派的未来掌门,令我不得插手武当之事。”

刘基闻言立时目瞪口呆,隔了半晌方才艰涩地挤出一句:“这……这……可真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是啊!”张无忌也是一声长叹。以前他读倚天原著,这张无忌是主角,武当派处处与他亲厚。谁料,当他一朝穿越,方才知晓这武当第一人实则另有其人。若能将武当义军收入囊中,这些年来行事也不会这般掣肘。好在,总算是要熬出头了。想到此处,张无忌不禁又是一叹,转口道:“他虽任性可却极重情义,武当上下待他也是极为不同。”

刘基点点头,附合道:“武当义军亦是天下精兵,冯默之战功累累却无自立之心,的确难得。如今,却是有些可惜了。”

“他与武当弟子情谊深厚,与我七师叔情谊更深,几番舍命相救!好石桥一役,武当义军死伤惨重,七师叔与冯默之战死。我派范遥前去祭奠,武当派与丐帮皆是群情激愤,他却礼数周全。你说,他在想什么?”张无忌幽幽问道。

刘基心头一惊,沉默片刻方才答道:“怕是打击甚重,还不曾自悲痛中缓过神来罢。”顿了顿,又强笑着劝道。“红巾军失期,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待取了朱元璋的人头,教主还应走一趟武当派解释一二,勿因小人作祟伤了师门情分。”

张无忌怅然一叹,只道:“但愿事情真有这么简单罢!”他已然心知,无论武当派能否听他解释,他与武当派却是终究渐行渐远。

刘基听张无忌这一叹却是听地心惊肉跳,他已本能地猜到事情应该绝不会这么简单,宋青书用兵如神,尤擅奇袭,从无败绩……刘基正斟酌着该如何开口,这空旷的营地外竟又传来了第三人的声音。那是一个冷清动人的女音,隐含怒气地高声质问:“无忌哥哥派范右使去救韩林儿了?”

刘基扭头一见是张无忌的妻子周芷若走了过来,赶忙向张无忌拱手一礼,告辞离去。才行得不远,便已听到张无忌与周芷若的争执声。说是争执却也不对,从头至尾只是周芷若咄咄逼人地质问,张无忌却始终如不动峰般冷漠刚毅,无动于衷。刘基虽说入明教时日尚短,可也曾听闻张无忌与周芷若的旧事。周芷若为了嫁给张无忌,杀了张无忌的表妹殷离,致使张无忌的舅舅殷野王愤然出走。因为此事,两人婚后相敬如冰,两年无话。可就是这样一个蛇蝎心肠的女子,张无忌却仍不肯休妻再娶,甚至不曾另寻一房妾室。周芷若不愿与张无忌同房,张无忌竟也并不勉强,只在书房安卧,娶了妻子犹如不曾娶妻。刘基自幼饱读诗书,虽说认同张无忌三权分立的说法,却也并不代表他认同张无忌这般“对女性尊重”的态度。在他看来,张无忌对周芷若显然有些执迷不悟了。

然而刘基有所不知,周芷若与张无忌在婚前便已势同水火。婚后不久,殷野王收到了赵敏万里迢迢派人送回的蛛儿的骨灰。张无忌虽说在殷野王的面前保全了她,却也将蛛儿的死因坦然相告殷野王。殷野王愤然出走,又将周芷若性如蛇蝎的恶名宣扬天下。周芷若恨张无忌入骨,偏偏张无忌始终秉持自现代社会带来的绅士风度,从不与她起冲突。众人只当张无忌情根深种难以自拔,又哪里知道周芷若被张无忌玩弄于鼓掌之中的愤怒?一年前,朱元璋见周芷若深得张无忌爱宠,求周芷若为其美言。周芷若为坏张无忌成算,将朱元璋引荐给韩林儿,由韩林儿带去了张无忌无力控制的白莲宗。周芷若自以为得计,可事到如今方才明白,她的一言一行全在张无忌的计算之内。红巾军尾大不掉、朱元璋野心勃勃,张无忌欲除之而后快,周芷若将朱元璋送去红巾军,显然给了张无忌一个极好的机会。

果然,张无忌听周芷若有此一问,只淡然反问:“有何不妥?”

“你!”周芷若被张无忌问地一窒,竟不能答话。

张无忌见状却只神色戏谑地一笑,轻声言道:“芷若,韩林儿待你之心,你该明了。我便是为了这份心意,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在朱元璋之手。”

张无忌此言一出,周芷若登时面红耳赤,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颤了一阵方才低声言道:“原来你什么都知道!”

张无忌笑叹着摇摇头,心中颇觉无趣,柔声答道:“芷若,有句话我不曾与你说过,那是我的不是。如今,你便听上一听罢。战争,让女人走开!”说罢,他也不理会周芷若是何脸色,负着手径自离去。

作者有话要说:

导演:张教主,您可当真是一代猛人!

无忌:过奖过奖!

导演:希望你能安然度过下一关!

无忌:我是主角,不是么?

第175章各方异动

十日后,韩林儿被范遥救出带回安庆。拜见张无忌时,韩林儿不需张无忌追问便含泪说出了其父韩山童的真正死因。不出张无忌所料,韩山童并非战死,而是被毒杀。汝阳王集三路大军围攻益都,形势危殆时便是韩山童这位红巾军首领也不得不冒着矢石亲上战阵鼓舞士气。韩山童不懂武功,是个普通武夫,在守城时被元军的弩箭射中了胸口,原本只是重伤。他正值壮年,未必没有痊愈的希望,只是朱元璋亲自端来的汤药却成了他的催命符。

张无忌听了韩林儿的回报果然大为震怒,即刻将朱元璋的恶行昭告天下,将他逐出明教;又令红巾军将士即刻返回安庆复命,违令者亦是明教叛徒格杀勿论。红巾军虽说势大,可毕竟仍是明教分支,有张无忌这条命令果然有不少红巾军悄悄逃离益都奔赴安庆。

然而朱元璋苦心谋划多年方才脱离张无忌掌控,如何能受他摆布。他很快令人在军中放出风声,说是张无忌重用儒生,对将士们的血汗功劳不屑一顾,唯有跟着他朱元璋打天下才能封妻荫子世代富贵。事实上,能够豁出命来造反的大都是贫无立锥的穷苦百姓,他们不会理解这两年明教上下影影绰绰流传的三权分立的说法究竟意味着什么,却明显更加青睐朱元璋封妻荫子世代富贵的许诺。而这两年来韩山童一直致力于将红巾军自明教脱离,这番努力显然也是卓有成效,仅仅过了三日,朱元璋便已笼络住了红巾军中的大部分将领,稳住了阵脚,并宣布红巾军脱离明教自立。

由此,张无忌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正式浮出水面,大战一触即发。

“山东已经打烂了,又有王保保虎视眈眈,朱元璋一定不会久留,必然要回河南。韩山童在河南经略多年,朱元璋一旦回去便是龙归大海,张无忌定会出兵截住他。徐州是南四湖的扼要,我要他们在南四湖决战,方便我一网打尽!”

宋远桥万里迢迢赶赴徐州,刚一踏入营帐便见到宋青书召集义军将领部署攻打明教义军的计划。武当义军将领大多识得宋远桥,见到他到来急忙上前行礼。宋远桥见诸位将领精神振奋,显然对宋青书的计划绝无抵触,不由无力地挥手道:“我与青书有话要说,都下去罢!”

这些身着玄甲的义军将领多为武当弟子,少数曾是托赖武当为生的百姓,可此时听了宋远桥的命令却都无动于衷,只将目光望向宋青书。见到宋青书微微点头,他们方低头称是,很快退了出去。

眼见时隔两年宋青书仍能牢牢掌控武当义军,让他们连自己的命令也不放在眼里,宋远桥心中五味陈杂,也不知是喜是怒。他凝视宋青书半晌,方才问道:“你要领兵攻打明教义军?你准备做到哪一步?给无忌一个教训,还是……”

宋远桥话未说全,宋青书已然清清楚楚地答道:“让明教义军全军覆没,再无逐鹿之能!”

“为虎作伥!”宋远桥大声呵斥,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显示他的底气。“明教义军打的是元廷!”

“所以,我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那么多将士便白死了?”宋青书神色冷淡地发问。

宋远桥神色一窒,沉默片刻方艰难地道:“战阵失期原就是情非得已难以预料。”

宋青书神色轻蔑地微微一笑,问道:“这话,爹爹信吗?”宋远桥无言以对,耳边只听得宋青书语音冷酷地缓缓言道,“张无忌忌惮韩山童、忌惮朱元璋,他见红巾军势大,便将朱元璋调了去,要他们两虎相争,他好从中渔利。红巾军战阵失期是因韩山童与朱元璋相争,韩山童与朱元璋相争是因张无忌推波助澜。如今韩山童已死,张无忌与朱元璋便是罪魁祸首!”

宋青书被禁足两年,明教之内的权利斗争他尚且能一眼看透,宋远桥自然更加明白。然而张无忌是张翠山的独子,他能说一句“杀了朱元璋为义军报仇”,却着实说不出口“杀了张无忌为义军报仇”。他沉默良久,最终却只挤出一句:“青书,明教义军亦是汉人血脉。你这么做,是令亲痛仇快!”

哪知宋远桥这句话出口,宋青书却只冷笑着道:“难道我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便不是汉人血脉?张无忌与朱元璋为了他们心中的皇图霸业,又何曾想过他们的所为会令亲痛仇快?”宋远桥仍想劝解,宋青书已然又道,“爹爹难道不曾想过,他们若能放下权利之争,合力抗元,我又何来将他们一网打尽的机会?外患未除,内争已起,这便是他们的胸襟与本事?可笑!战场上的恩怨合该在战场上了结,今次我便要他们也狠狠地痛上一回!”说罢,他再不理会宋远桥,径自拂袖而去。

至正二十二年三月,朱元璋率部返回河南,张无忌同时宣布起兵讨伐叛逆。两军在商丘接阵,朱元璋不敌张无忌,败退单县,又遭伏击,再退至鱼台。鱼台临近南四湖,朱元璋借助南四湖千里苇荡与张无忌纠缠,弥勒宗义军竟多有败绩。其时,徐达已察觉出战事不妥,似有第三股势力从中作梗,难分敌友,领兵三万沿南四湖南下,于后象山与宋青书接阵,大败,自徐达以将弥勒宗十数位将领全为宋青书所擒。

徐达在武当义军的营帐中见到了宋青书。生平两次接阵,两次皆被宋青书所败,徐达已是心服口服,可却不得不为张无忌求一求情。他说:“宋少侠,教主讨伐朱元璋原是为了替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报仇雪恨!”

徐达这般耳聪目明,宋青书不禁哑然失笑。单县的攻城战,他伪装弥勒宗义军打朱元璋;南四湖的游击战,他又伪装红巾军打张无忌。由于伪装得当,无论张无忌与朱元璋皆不曾看出异动,唯有这徐达瞧出了端倪,领兵来查探虚实。徐达这般才干,宋青书却也无意瞒他,当即坦然道:“如何为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报仇雪恨,我自有打算,勿需张无忌担此重任!”

宋青书说地这般决绝,徐达即刻急道:“宋少侠,我教教主原是你武当弟子!”

宋青书却只冷漠地回道:“黄河上飘着的尸首亦多半是我武当弟子!”

徐达从未见宋青书这般冷酷无情的模样,他心头惊跳不休,已然猜到这一回无论是张无忌还是朱元璋,无论弥勒宗抑或白莲宗皆无幸理,不由喃喃追问:“事到如今,宋少侠究竟有何打算?”

宋青书轻轻一笑,随手端起了摆在几案上的茶碗坐进了椅内,悠然道:“徐将军深受张无忌倚重,你若派人回信告知他已剿灭朱元璋在此处伏兵,让他与朱元璋在南四湖放手一搏,张无忌必然深信不疑!北五湖与南四湖原本相连,我已派人前往凿开;这千里苇荡亦将浇上火油,投入湖中。贵教教主神功盖世,这般情势下若还能逃得一命,我再亲自与他说话!”

水火无情,此战之后明教义军必然十不存一。宋青书的计策这般狠辣,徐达不禁悚然而惊,不禁一边挣扎一边喊道:“宋青书,你怎能这般歹毒?宋青书!”

帐内亲兵见徐达额头青筋暴起又目露凶相,急忙上前摁住他,厉声喝道:“老实点!”见徐达尤兀自挣扎不休,又举起了刀鞘。

眼见那刀鞘将要砸向徐达,宋青书却在此时高声道:“住手!徐将军对明教忠心耿耿,是个值得敬重的对手。”

那两名亲兵闻言,赶忙低头称是。

徐达见状,忍不住哀求道:“宋少侠,请以汉人百姓为重!”

短短一月之内,第二回听到有人这般劝他,宋青书不禁诧异地望了他一眼,轻声道:“贵教教主张无忌手握雄兵驰骋天下,尚且为了权位苦心谋算辜负天下百姓所望。你又何必苛求于我?”

“因为你才是天下之望!”徐达正不知如何回答,营帐外却忽然传来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宋青书转头望去,却见宋濂、杨维桢、高启、张羽等在武当安居的文人才子皆是一身风尘地站在了帐外。只见宋濂大步上前,向宋青书躬身一礼,神色凝重地问道:“宋少侠,试问你是要当个青史留名的明君还是当个恶贯满盈的暴君?”

“青书,青书……”

“七师叔,醒醒!”

“青书,别走!青书!”

“七师叔,宋师兄不在这儿。要见他,你得先活下来!”

“青书……青书……”

“有完没完?每天跟念经一样‘青书’、‘青书’,让我以后怎么再见你们啊啊啊!”

冯默之大叫一声,整个人自床铺上弹了起来。他左右张望了一下,迅速辨明这是他自己的卧房,并非莫声谷的房间,不由抬手捂着额头长长地叹了口气。他究竟是遭受了怎样惨无人道的折磨,才会连做梦也梦到七师叔在念经?

好石桥一役,红巾军失期,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以不足一万的疲兵对阵王保保三万精兵强将。两方义军自知不敌,由莫声谷与冯默之二人率一千兵马断后,一路退至黄河口,以浮桥渡河。然而王保保的飞弩亲兵队十分了得,渡河时莫声谷为冯默之挡了一支冷箭,两人同时落水,被河水冲至距离好石桥十余里的一处山村,方才为人所救。莫约隔了大半个月,冯默之才清醒过来,莫声谷伤势更重,却是昏迷了更久。

救了他与七师叔的是附近山村里的樵夫。据他所言,当时冯默之一手紧紧抓着自河岸处伸出的一段树枝,又将中箭昏迷的莫声谷紧紧捆在身上。若非如此,只怕他们两人早已成了沉底的冤魂。樵夫一见他们二人的装扮便知他们是义军,又连夜上山将他们藏在了平时打猎时才来小住的山洞里,这才躲过了元军的屡次盘查。那樵夫虽说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百姓,可因时常上山打猎,一些常用的疗伤药物倒也不缺。冯默之清醒后很快便逐渐了恢复了过来,又将莫声谷移回小镇中安置,方便大夫问诊。

然而待莫声谷逐渐恢复知觉,冯默之方才明白这村子里最缺的不是医国圣手与珍贵药材,却是能照顾人起居让他耳根清净的丫鬟小厮!莫声谷虽说一直昏迷,可自打他能呢喃着说胡话,冯默之听他说最多的,不是痛苦呻吟,不是武当派的长辈,更不是丐帮的事务,却是宋青书!冯默之家在福建,福建一带的百姓多以跑船为生,每日里风里来浪里去,生死悬于一线,总有一些感情好的船夫们结为契兄弟,平日相处犹如夫妇。他见惯识惯,如今又听莫声谷跟念经一样日日夜夜念着宋青书,还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么?

生气恼火,自然是有的。尤其是两年前,大师伯以忤逆不孝的罪名的将宋青书软禁在后山,他还曾为宋青书求情。如今想来,大师伯显然是罚地太轻!只是一个重伤在身昏迷不醒,一个远在武当鞭长莫及,冯默之又担心莫声谷毫无神智会漏了口风,只得日日贴身照顾。每日里听他喊“青书”,这听着听着,他居然也听习惯了!

想到此处,冯默之不由又叹了一声。如今已是至正二十二年四月,七师叔于半个月方才醒来,刚一清醒便坚持要尽快返回武当。冯默之自然明白他的心意,知道不可勉强,便与他一同离开了山村。然而他们俩俱是重伤初愈身体羸弱,花了七八天才行到了一处镇上,打听到朱元璋已经叛出明教自立,张无忌因此而带兵讨伐,至于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却是毫无动静。只因抵达镇上时天色已晚,他们便在客栈留宿了一夜。

冯默之刚唤来店小二打水,那店小二便已十分机灵地禀告道:“好教小爷知道,昨日与小爷一起投宿的爷台今日一早去便了河边。”冯默之点点头,示意他知道了,飞快地洗漱完毕又捏了一个馒头便出了门。

冯默之慢悠悠地行到黄河边,即刻便见着莫声谷正在练拳。降龙十八掌原是天下至刚至阳的武功绝学,这两年来莫声谷早已将这套掌法练得滚瓜烂熟。之后,他又习得九阳神功,以九阳神功内力再用这降龙十八掌当真是无坚不摧,无固不破。他一招一式干脆利落,掌势之出犹如风卷残云。这降龙十八掌前一十二掌冯默之曾见莫声谷向张三丰演示,可这整套降龙十八掌却也是第一回见莫声谷演练。第一十三掌乃是“密云不雨”,只见莫声谷双掌交替连拍,掌力所至虎啸龙吟之声磅礴而起,黄河河水受莫声谷掌力所激,席卷而起,在半空中幻化为一只龙头长吟着向莫声谷扑来。莫声谷再出第一十四掌“损则有孚”左右夹击,只听“轰”地一声巨响,那龙头顷刻便自眉心炸裂,河水化为兆亿水珠银蛇纷纷洒落。冯默之见莫声谷练这掌法时周身气劲环绕,掌力犹若长河大江,当真是威风八面,俨然一派宗师气度,亦是心悦诚服目眩神迷。一套掌法练完,莫声谷只觉神清气爽,心知自己的武功已有突破,不禁微微一笑。仰头望天,但见烈日高悬,河水滔滔,天朗气清。

冯默之一见莫声谷收掌,便已迫不及待地上前恭贺:“恭喜七师叔突破九阳神功第二层!”

莫声谷却摆手道:“练成九阳神功,无忌用了五年,我的资质大不如他。”

冯默之却知张无忌的资质再好,也比不上他的心机之深。若非他冷眼旁观韩山童与朱元璋争权,也不会连累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是以此时听莫声谷提及张无忌,他顿时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好在莫声谷也无意在这话题上打转,沉吟了一阵便道:“我已打听到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的消息,他们在徐州休整。”

“我们这便去徐州?”冯默之了然发问,思及这些时日以来的辛苦又忍无可忍地挤兑莫声谷。“宋师兄怕是正日夜忧心呢!”

“不!”哪知莫声谷却是神色怪异地摇头道,“我还打听到元军在北五湖有异动,我们去东平!”

作者有话要说:

咳咳,解释一下宋远桥那句“战阵失期原就是情非得已难以预料。”。首先,神马叫战阵失期捏?简单来说,就是打仗迟到了。己方人马兵分n路从n个方向向敌方发起进攻,约好了我打前锋,打上一个小时,你在敌人后方冲上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然后咱们就赢了。结果约好的那个td没来!这不是坑爹呢?基本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遇到的也是这种情况。然后宋爹说“情非得已难以预料”,老实说倒也不是为张无忌开脱。古代战争中军事地图不会做的很仔细,古代指南针的技术也很一般,甚至古代看时间的工具也……最后,能容纳几万人同时开片的地方一定是很空旷的,没啥地标性建筑。于是,虽说约好了在某地开战,但迟到啊迷路啊都是很常见的情况。但普通将领和名将的区别就在于,名将他很少甚至从不掉链子。所以,普通将领会迷路迟到,名将不会,尤其是在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的时候。而好石桥一役,明显是生死攸关。而从红巾军后期干脆利落地灭掉汝阳王来看,也不是没有能人。所以,这才是宋青书生气的地方,明教斗归斗,不要出工不出力,最后连累战友么!既然连累了,那只能说一句: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呢?

导演:冯少侠……

默之:导演,你不必说了!我知道你要问什么!在此,我只有一句话说!我不歧视搅基,但是,宋青书、莫声谷,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导演:鼓掌!鼓掌!字字血泪啊!

第176章巅峰之战

至正二十二年四月,明教教主张无忌率弥勒宗义军与朱元璋所率红巾军于南四湖决战。此战,张无忌投入军力二十万,朱元璋亦号称三十万带甲将士。正当天下百姓哀叹外患未除内乱已起,执掌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的宋青书终于露出血腥獠牙,十日之内连下刘香庄、西渡口、马口、南阳四处险要,将张无忌及朱元璋驻扎在南四湖附近负责守卫接应的军力一网打尽,把明教内两方义军的主力部队摁死在了南四湖。南四湖内,张无忌与朱元璋自相残杀;南四湖外,宋青书已成瓮中捉鳖之势。

派往北五湖开凿河道的苏浙义军已去了十日,只待宋青书以烟花为号,将河道凿开,无论是弥勒宗义军还是白莲宗义军,无论是张无忌还是朱元璋,都难逃一死。这一战,明教义军统共投入军力五十万,扣除义军之中的老弱、辅兵与妇孺,战死的壮年将士将不下二十万。此战之后,明教义军势必元气大伤,再无逐鹿问鼎之能。然而中原大地遭这腥膻之辱已有百年,百年来因为各种被杀死的汉人数以亿计,不少曾经繁华热闹的村落城镇都已渺无人烟,汉人是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损耗了。明教义军将士的折损势必对整个抗元大业有极大的影响,纵使宋青书用兵如神,可他也不是三头六臂,有将无兵,再谈与元廷争天下想必也是极之为难。

“宋少侠,你如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能算是战将、名将。可战将再勇猛,也不过旁人手中的一把刀。眼下,你便是你心中仇恨的刀、是王保保的刀、是元廷的刀!这一刀下去,只能使亲痛仇快,终你一生都无法洗刷今日的罪孽,更遑论驱逐鞑虏救世济民。宋少侠,你甘心吗?你了解百姓的苦痛,懂得战争的意义,你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将战争牢牢运转在自己的掌控之内。打败他们、折服他们、号令他们,让他们誓死效忠于你,这才是真正的战神!”

“七叔呢?默之呢?霍然呢?我武当无辜战死的那么多弟子呢?我不甘心!我不甘心!”

“死者已矣,你如今要做的是不让这损失更为扩大。你心中的痛苦只会让你迷惑,你得制服它。唯有制服了自己,才能制服旁人!”

宋青书也知宋濂先生的话半点无错,他该心悦诚服诚心受教。然后如宋濂先生一直以来所期望的那般,彻底斩断心中的情意与私心,走上那条至高无上的王者之路。可他做不到!

“宋师兄,昨夜弥勒宗在刘桥突围,虽说被打了回去,可我军亦是死伤惨重!”

“我们已经围了他们整整一夜!明教义军亦是天下精兵,这数百里水泊,困不了他们太久!”

“请宋师兄早做决断!”

只在第二日的清晨,以常飞云为首的武当义军将领便又围住了宋青书,要他早做决断,以免夜长梦多,被张无忌与朱元璋寻到反扑的机会。

坐在书案后的宋青书听他们这般所言却是无动于衷,只撑着额角百无聊赖地回道:“我知道了,再等等!”

“还等什么?如今势成骑虎,正该当机立断!”常飞云不满地道。

常飞云话音未落,宋青书忽然一掌将面前的书案拍地四分五裂,厉声喝道:“我说等便等!这义军之中,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眼下帐内站着的俱是宋青书的亲信之人,他们见宋青书难得发怒声色俱厉,各个不敢言声,气氛一下子沉凝已极。

过了一会,宋远桥忽然一掀帐帘走了进来,低声言道:“都下去罢,我与你们宋师兄有话要说。”

这一回,再无人以军令为先,不等宋青书点头应允,便都迫不及待地逃了出去。

宋远桥见宋青书精疲力竭地倒在椅内,不由微微而笑,只道:“战事顺利,何故愁眉不展?”

宋青书心事重重,哪有闲情逸致与宋远桥打机锋,只苦涩地道:“爹爹明知故问。”

“你能听宋先生一言,这很好。”宋远桥快马自武当赶来,心中最忧心的便是宋青书会因为莫声谷的死失去理智,倘若因此而影响了抗元大业与万民福祉,那他便是下到十八层地狱也无法补偿。好在,宋青书还能悬崖勒马。

宋青书静默了一阵方才低声言道:“……宋先生希望我能当个心存仁义的明君,可这从来不是我心中所求。”

宋青书话音方落,他与宋远桥便同时沉默了下来。隔了许久,宋远桥忽然用力一捶他身旁立柱,再不愿装傻掩饰,只含恨道:“说来说去,你终究忘不了那件事!”

宋青书无力地闭了闭双目,低声道:“爹爹,我这一生都只是为了他。”重生以来,他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武当与七叔。自行走江湖起,几次三番为七叔挡死,起先是因为心中有愧,后来又希望七叔能一生安乐顺遂。日积月累,终究是把自己也给赔了进去。七叔便是他的心之所向,他豁出性命也要保全的人,就这么轻易死在了明教内部的勾心斗角之下。如何能接受?又该如何才能泄他心头之愤?

“住口!”宋远桥却听不得这个,赤红着双目厉声痛骂。“你怎么敢说这些?无耻!无耻!”

宋青书却只自失一笑,轻声答道:“爹爹能困住我的人,我可以一生都不见他一面。可我心中所思所想,谁能控制?”

“他已经死了!”宋远桥大声道。

仿佛是狠狠的一拳砸中宋青书心口,泪水瞬间充满了他的眼眶。他僵立片刻,方才将几欲夺眶而出的泪水忍了下去,一字一顿地道:“我知道!黄河滚滚,我在河中亲手抱出十五具武当弟子的尸首。我不敢漏过任何一个,我怕我永远都找不到他,可又每一次都在害怕看到的正是他的脸。可即便不是他,那些也是与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师弟……爹爹,你可知那是什么滋味?天意高难问,悲凉物已秋。我只恨,死的那个为何不是我?”

宋远桥急忙转过头去,不敢看宋青书的眼睛。等了许久,他才哽咽着收拾起心绪,转过头来正色道:“青书,你七叔与你众位师弟即便是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愿意见到你为了他们致使生灵涂炭。”

这话,宋青书这段时日以来同样听的太多太多。“我相信即便是在九泉之下,他们也希望我能为他报仇!”

宋远桥望了宋青书许久,最终失望地摇头。“无忌与朱元璋为了权势相争,连累我武当弟子;你又为了仇恨与他们相争,连累天下百姓。你跟他们,有什么分别?”

宋青书仰起头深深地吸了口气,半晌没有做声。

“青书,不要辜负了你自幼所受的教诲。”宋远桥温言道,竟是提起了武当门规第一戒。“习武之人,有武有德……”

“济世扶危,除贪戒淫;心存仁恕,为国为民。”宋青书眼眶一热,不由自主地跟着低声诵读。“为什么……为什么……”

知子莫若父,宋远桥自然明白爱子心中的苦痛,见他失魂落魄更是不忍,只拍着他的肩道:“青书,你是男儿丈夫,手握重兵、雄视宇内、睥睨八荒,百姓与私情孰轻孰重,你当明了!”

宋青书怔怔地望着地面许久不曾答话,脑海之中仿佛有一些吉光片羽的前尘往事纷至沓来又悄无声息地逐渐散去,那是他与七叔与师弟们一起时的欢声笑语,物是人非,无从挽留。大元皇宫里,他亲眼所见元顺帝坐在那张龙椅上,威风八面不可一世,可又无依无靠寒彻透骨。他轻轻一笑,忽然道:“爹爹,我不行。或许……宋先生说的对,还有一个办法!”他猛然抬起头望住宋远桥,一字一顿地道,“只除首恶,不问胁从!是我对不起太师父、对不起五叔五婶,我自会向他们谢罪!”话音未落,他突然将挂在墙上的长剑摄入掌中,飞身冲出了营帐。

“青书!”宋远桥好似料到了他要做什么,赶忙惊呼一声追了出来。然而宋青书自练成九阴真经一身武功已至化境,宋远桥才追出十来步便已遥遥落下,滚滚烟尘中再不见爱子的踪影。

宋青书一路施展梯云纵轻功奔向南四湖,身法之轻曼犹如天边浮云,行动之迅捷好似惊空闪电。负责把守南四湖的武当义军惶然只觉眼前一朵白云飘过,宋青书已然立在了武当义军的战船船头,负着手朗声喝道:“张无忌、朱元璋,若想手下将士活命,便滚出来见我!”此时宋青书与张无忌、朱元璋二人所乘战船相距数十丈,可他这一声高喝,吐字清楚气息绵长,便好似正在每个人的耳边响起。

不一会,两边属于明教与红巾军的战船之中便各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张无忌与朱元璋。

朱元璋神情忐忑地望了宋青书一阵,方才无奈叹道:“宋少侠,好石桥一役,朱某亦是扼腕叹息。”

张无忌却神情凝重地道:“宋师兄,你不来见我,今日我也要来见你。”

宋青书缓缓摇头,冷声道:“你没资格称我为‘师兄’!”森冷的目光又转向朱元璋。“你也没资格再提好石桥!随我来!”说罢,便又转身跃下了船头,只是几个起落间便已如惊鸿掠影般落在了距离南四湖战场不远处的一处无名山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