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谁更强这个话题争辩了千年也没有一个结果,归根结底这和他们的文风不一样有关。
李白的盛唐和杜甫的晚唐,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泾渭分明、风格各异的唐代。
李白永远是飘逸潇洒的,杜甫永远是现实沉闷的,这当然是刻板印象,李白杜甫都写过其他风格的诗来着,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主风格贯穿他们的一生。
而古人们也各有各的看法,比如同样是大诗人的白居易就更欣赏杜甫一点,这和他们生活在战乱后的时代也有关系。
最后大家都干脆将他们并列,李白比杜甫大,所以是李杜,不是杜李。”
李一双手交握,“不可否认我更喜欢李白一点,但是杜甫大大也非常牛逼,根本不可能有人讨厌他们俩好吧。”】
杜甫一直都对自己很自信,哪怕科举落榜也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重振旗鼓,一边游历,一边继续努力。
诗圣,和太白兄齐名。他也免不了虚荣心起,开怀无比。
李白懂他的心情,举杯敬了他一杯,“子美,恭喜。”
“同喜。”杜甫豪爽的干了一杯。
【“虽然并列齐名,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但是和李白不一样的是,虽然杜甫是死后名扬天下,而他活着的时候其实声名并不显赫。”
“说起来,这两位从人生经历到诗歌风格还真是没啥相似之处。”李一若有所思,难怪她更喜欢李白,果然还是李白的诗更爽的原因。
但是,“如果要了解大唐,就不能只读李白,更要看杜甫。”
“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历史的史。”李一确认的点头,“看了李白再看杜甫,大概就是看全了大唐。”】
诗史。杜甫若有所思,以诗词记录我眼里的大唐吗?
【“其实我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杜甫活着没有和李白一样名扬天下,虽然杜甫晚期的诗在盛唐可能让人觉得读了很扫兴,但是前期杜甫也不乏好诗啊。
比如,他24岁时到洛阳参加他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在所有人都满怀信心的关注下,没想到7岁就能写诗的他竟然落榜了。
但是杜甫并没有把这次落榜没放在心上,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选择出门远游,既是散心,也是历练。
当杜甫游历到齐赵大地时,望着那巍峨恢宏的山峰,他却没有选择登上去,只是静静的仰望着,那巍峨的山峰,让他心中生出了无限的豪情,于是杜甫挥笔写下一首千古名诗,那就是《望岳》。”
李一动容道:“谁读了此诗都会为这诗的豪情而震撼,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这样的气魄不就是盛唐人士最喜爱的吗?”
李一想了想,又道:“也不对,唐玄宗都为杜甫单考试,可见杜甫的才华其实是被看见的,杜甫生前也不是没名气,只是相对李白这样的天皇巨星那自然是显得没那么大的名气。”
她点了点头,“不过唐玄宗是众所周知的眼瞎,所以我们杜甫大大对上他的“一生之敌”李林甫自然是败落。”】
杜甫只觉得心情那个叫大起大落,他深深郁闷了。
李白在一边幸灾乐祸,毕竟刚刚他才经历这样的起伏。
“太白兄!”杜甫怒视,李白笑的更大声了。
【“杜甫用一首望岳充分告诉我们,哪怕他榜上无名,他也不气馁,坚信自己下次一定人。
人嘛,不怕失败,而是怕失去从头再来的勇气。“李一就很敬佩那些有毅力,能东山再起的人。
“在杜甫死后几十年,白居易和元稹为他正名了。
元稹很推崇杜甫,和他是好朋友的白居易自然也是,二人一手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杜甫的名字由此传遍华夏大地,传遍世界。”
“说起来杜甫的墓志铭是元稹写的,元稹的墓志铭是白居易写的,白居易的墓志铭则是李商
', '')('隐写的,这也是华夏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了。”李一眼睛闪亮亮道:“仿佛看见了唐诗一代代传承的那种信念感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