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2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短暂的停留,现在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杜甫草堂,就是他当年住过的地方。

在这里,他真正融入自然中,开始开垦荒地,并且试着种植一些庄稼和草药,也会修建自己的茅草屋,同时写了不少田园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一时期称得上杜甫人生的转折点,在这时候杜甫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发表了众多诗学观点。

要知道安史之乱后的杜甫,面临着中年失业,好友离去等等悲惨事情,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反复纠结,而是选择了继续踏步旅游,寻找自己的内心。”

“他融入百姓中,有了更多的体悟。”

“他的诗圣之名从来不是一蹴即成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他以手中笔,以诗歌记录他的所见所闻,看他的诗就仿佛看见半部唐史。”李一叹息道:“我一度不喜欢杜甫诗中的沉重,后来我捧着他的诗,一字一句看进心里。”】

杜甫却反而笑道:“其实还是看太白兄的诗好。”谁不喜欢盛世呢?如果可以,他宁愿没有这所谓的半部诗史,愿大唐盛世长长久久。

他也想和太白兄一样,写大唐的辉煌灿烂,写大唐的强大繁荣,写大唐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只是,已经不能了。

第250章

【“如果你要读杜甫的诗,就不能不读他的《望岳》,更不能不读他的《登高》。

当年写下《望岳》的时候杜甫没有爬上泰山,却心有天地,胸怀大志,所以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后来写下《登高》的时候他病魔缠身,生活困苦,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而杜甫更是不得不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孤独凄苦、老弱无力、身患疾病、漂迫不定......一个人还能如何悲惨呢?

是韶光易逝,是壮志难酬,是异乡漂泊,是多病残生,可以说整首诗都透着沉郁悲凉的气息,此时的杜甫国难家愁于一身,最后写下这首诗。

一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千古名诗。”

李一摸了摸下巴,“当然,要论我个人对杜甫的第一次印象却是来自《春望》,其中用词何等触目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一怅然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为其中深刻而炽热的感情所动容,究竟要何等刻苦铭心才能写下“感时”“恨别”这样的词语。”

“哪怕我见过很多李白用词夸张的诗句,却仍然要为这首诗所流露出来的感情而揪心。”

“《望岳》《登高》都没能给我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而《春望》做到了。”】

李世民听着眼皮直跳,这春望简直透着一股悲剧的感觉,国都破了,哪能不惨啊?

特别有同理心的二凤陛下已经有点上头想哭了,这毕竟这破碎的国家是他的大唐啊!!!

杜甫也有点遭不住,感觉未来自己和国家处境都很惨......这个世界还能不能好了。

【好在李一自己是个思绪飘散的,她若有所思道:“说起来我最近特别喜欢李龟年,而说到这位被誉为唐代乐圣的李龟年,其实和杜甫也是老相识,杜甫还为他写了首诗。”

“诗呢自然是写的极好——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一笑道:“虽然再相见已经是物是人非,可是还能异乡见到故人,如何不是幸事呢?”

“至于杜甫为诸葛亮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更是不要太有名。”】

诸葛亮摇了摇扇子,其实他不是很喜欢这诗透露出来的意思来着。

【李一笑吟吟道:“其实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大家可能都没有发现那是杜甫写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