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想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李一心
', '')('情复杂,“农民真的好辛苦啊。”谁想要大太阳底下去干活,无非是生活所迫。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为什么妇人要抱着孩子提着篮子,这么辛苦的去捡麦穗呢?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李一痛骂道:“当时赋税一层层的往下剥削,越来越繁重,已然是老百姓承担不起的程度,所以男子大热天也必须去耕种,想要多做点,收成好一点,所以女子只能一边拉扯孩子一边去捡麦穗来充饥,只是为了不饿死。”
李一忍不住口吐芬芳,“这谁见了不骂一声狗朝廷狗官啊!”】
大唐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各个都心头一梗,哪里有那么夸张,谁知道这是不是只是个别。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也很惭愧,他从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做出改变。
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今日不能忘”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到白居易身为官员,无法为百姓做什么,却安享舒适生活的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可能没有《长恨歌》、《琵琶行》那么出名,但却发人深省,有很高的的思想高度,值得再三品味。”】
“好一首观刈麦。”李世民默了默,生活在大唐的百姓居然已经这么艰难了吗?明明也还不到王朝末年,就已经这样了。
李世民不由难受,天幕说百姓只想要活着,不在乎活得好不好,原来如此。
哪里是不在乎,连生存都不能保证,谈什么在不在乎呢?他们只能在这样的世道挣扎,努力活下去。
李世民心有感悟,他闭了闭眼,别人他管不着,但是他治下的百姓决不能如此。
【“白居易擅长写讽喻诗,他想要“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很多名篇都充满讽喻的意味,他擅长描写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以此来揭示当时的社会黑暗。
《观刈麦》如此,《卖炭翁》也是如此。”
说道卖炭翁,李一心头一酸,“《卖炭翁》大概讲的是一位卖炭老人大冷天的还要出门卖碳,可是这么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被巧取豪夺了的故事。”
李一冷笑:“众所周知,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便开始了下坡路,而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正是元和年间,要说这唐宪宗在前期也是想要励精图治的,然而后期他却更是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们无法无天。
比如宦官在购买物品时总是以超低的价格买入,有的甚至还不给钱,这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而白居易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写下了这首诗,意在表达了对人民百姓的无限同情以及对那些宦官们的不满与愤怒。”
渣渣见多了,李一倒是还算心平气静。
“卖碳老翁每天都待在山中砍柴烧炭,身上脸上都是尘土,由于常年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原本的样貌,而他头发花白,手指则是乌黑。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位老人生活有多艰难以至于外貌变成如此。”
“白居易问老人卖炭的钱都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