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我如何信?
太子道:眼下你并非是太子妃唯一的人选,孤还可以选择时相的女儿时笙。时笙性子开朗,听闻很是善良,她若进入东宫,想来也会善待采儿母子。
晏如垂眸:时相会拿刀砍了你。
太子摆手:他不敢。
晏如嗤笑:他不敢,但凭他爱女心切,他可以砍了你的采儿母子。
太子笑意深深,势在必得,对眼前美人也有几分兴趣,他更相信晏如会答应自己的要求。晏相急需压制时玮,需要东宫让晏家更上一层楼。
两方都好的美事,是人都会点头。
晏如沉默,太子的举止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智障。
盲目又自信不说,还自以为是暖男。
太子抛出自己的橄榄枝:晏姑娘,国母的位置让你容下一个孩子,很难吗?孤觉得时笙会答应,你怎么想?
太子殿下,你可以问问时相的意思,时相若答应,晏如给你做妾都行。
太子冷了脸,晏姑娘这么不识趣吗?晏相可是答应过的。
太子觉得时笙不错,可以去娶时笙,晏如不拦着。晏如端正姿态,从头至尾,她都没有将太子这个炮灰放在眼里。
太子紧盯着她,良久后拂袖离开。
晏如若无其事般回屋睡觉。
****
时笙大清早就被母亲带去白马寺上香,马车行至一半,中山王屁颠屁颠追来了。
时夫人见到俊秀的小郎君笑得眼睛都没有缝隙,令时笙想起一句话: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上眼。
中山王没有上车,骑马跟随,今日一身白色的锦袍,衬得脸颊白皙,引得路上路人时不时驻足观望,夸赞声不绝于耳。
阿笙,你就没有想法吗?时夫人耐不住性子,这些时日回来,你爹总是提起你的亲事,屡屡说中山王不错,可昨日回来说中山王不合适,要给你在外地找一个,你说他是不是被你气了?
时笙掀开车帘瞧了一眼中山王,语气散漫,不嫁他,他小时候还穿裙子,不嫁。
时夫人顿时没了脾气,唉声叹气了一路,到了白马寺后由小沙弥带路去上香,中山王还是跟着。
上过香后,中山王这才敢靠近,阿笙,我们出去走走?
不去,你盯着我做甚,晏姐姐说了你再见我,对我名声不好。
时夫人侧身搭话:呦,你还会在意自己的名声?
时笙垂眸,确实,她都将身子给了晏姐姐,也不会在意自己的名声了,就怕气着爹娘。
若是有朝一日,她告诉爹娘她的身子给了晏如,爹娘会不会被活活气死?
晏姐姐说这叫出柜。
中山王拉着晏如去一侧说话,你可晓得今日陛下就要给晏如和太子赐婚了。
时笙眼睫一颤,不可置信地看着他:你别胡言乱语。
岂能有假。太子说今日求陛下赐婚,本王骗谁都不会骗你的。中山王一本正经,嫣红的唇角一开一合,透着股憨态。
时笙本来很生气,瞧见他这副模样后皱眉道:再乱说,我就告诉全天下人你穿裙子的事情。
中山王立即闭紧嘴巴,拿手比划:真的、真的。
阿笙,我们该回去了。时夫人招呼时笙,手中还抓着给时笙算的姻缘签。
签像不好不坏,等于没算。
母女二人回府,中山王依旧跟着,回到相府,不忘蹭了一顿饭。
这个时候的晏如依靠在榻上,手中把娃着凉玉镯,耳边听着婢女的回话:时姑娘与中山王一道去上香,还算了姻缘签,听闻是个上上签,回府后,时姑娘还同中山王吃了午饭。
上香、好签、吃饭
晏如下颚绷紧了,连带着躺在床上的长腿都跟着绷紧,她直起身子,看向婢女:去拿赏钱。
婢女离开后,她从床榻上走下来,走到铜镜面前,她的眼中,镜子里呈现的是她穿着现代职业装的打扮。自己照镜子,只会出现原来时代的装束,好像在时刻在提醒她,她不属于这里。
黑色上衣,领口微开,露出纤细的锁骨,她的手落在自己的锁骨上。
她有点想时笙了。
比起自己,她更喜欢时笙的身子,干净透着诱惑。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晏如准备桃花笺,这里没有手机通信,唯独情书可以表白。
比起送信,她更谨慎些,在原来的信封上再套了一个信封,让婢女亲自跑一趟。
一个时辰后,婢女回来了,同样,带回来一个信封。
晏如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偌大的信纸上只有几个字母:RNNN。
婢女凑上前看了一眼,姑娘,时姑娘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她喜欢我的意思。晏如心平气和地将信烧了,焰火在眼中滋生。婢女却说道:可是时姑娘写信的时候不高兴。
晏如坚持:白纸黑字,岂能有假。
婢女这回信了,点头:时姑娘最喜欢的就是姑娘您了。
下去吧。晏如吩咐婢女退下,自己在想一个问题:如何将RNNN这句话解释成我喜欢你。
RNNN日你奶奶。
WXHN我喜欢你。
差距好像有点远了。
作者有话要说:
晏如:快快快,快帮我想想。
第14章 喊娘
晏如想用其他国家语言来解释这四个字母,绞尽脑汁还未曾想明白,晏泾捧着书来了。
好学的弟弟,让她暂时放弃时笙。
晏泾所学很简单,世家子弟该学的他要学,自己有兴趣的也会学,他这回捧着的是兵法。晏如翻开后,只说一句:纸上谈兵,无甚用处,你还是去学一些你该学的。
长姐以为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晏泾不服气,小脸气鼓鼓的。
晏如与他说起了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熟读兵法,谈论兵事,无人可及,与他的父亲大将赵奢谈论兵事,其父都难不倒他。可就是这样熟悉兵法的将军让四十万赵军有去无回。纸上得来终觉浅,需量力而行。
晏泾沉默良久,而后才道:长姐,我想去从军。
晏如低眸看着幼弟,想起历史所言,晏皋之子晏泾不被其父看重,十三离家,二十方回,助中山王问鼎天下。
她险些忘了面前的幼弟是大魏日后勇猛无敌的大将军。
随你。晏如没有心思去同一个孩子计较,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些事情是注定无法扭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