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阳明——龙场悟道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节 洗脚塘边飘来读书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你俩想不想跟我学一种功夫?”王阳明问道。

“什么工夫?先生。”希渊惊奇的问。

“这功夫,仙家叫养静功,佛家叫禅功。”王阳明想出这个法子来,就是要根治为当的病。心下不静,是为学之人的大病,王阳明始终这样认为。

“愿意,我们愿意跟先生学。”两人先后回答。

“先生,学会这个功夫,我们是不是成了仙家?入了佛家,也能成佛了?”希渊进一步问。希渊当然不知道王阳明的目的。

“也没有这样神秘。你俩要知道,练这个功夫,是道家修行,佛家戒律的门槛石。不练此功绝成不了仙,更成不了佛,但练了此功也未必就能成仙?成佛?为师就练过此功,现在不是也没有成仙、成佛,还是世间一介平凡之人吗?”王阳明停了停,接着说:“但练习此功对一个人具有修身养性、开窍心志、培元养神之功效,寒去署来,物是人非,世事之变,全系于人的一颗心。有了这一颗清明之心,淡泊之心,就能舍下世间的恩恩怨怨,抛去对荣辱奢华的追逐,心如止水,处变而不惊,居律而为之。为当能听懂这些吗?”看着为当,王阳明更关心为当对这些话的理解力。

摇了摇头,为当习惯用这种方法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不要紧,为当。为师今后慢慢教你。‘门槛石’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王阳明又问。

为当,又摇了摇头。

“‘门槛石’就是每一家人门槛下面的那块石头,这个见过吗?”王阳明给为当解释。

“见过,詹二爷家门槛下,就有这样的门槛石。”

“对,就是詹二爷门槛下的那块石头,就叫‘门槛石’。但是在这里是指入门的意思。人只有踩着‘门槛石’才能进得了这一家人的门,知道了吗?”王阳明肯定为当的话,又作了答。

“希渊,你在想什么?”王阳明看见希渊在发愣。

“没想什么?先生,刚才你讲的话,我能听懂,但不完全理解。”希渊答。

“现在理解不了没有关系,你俩通过一段时间练习此功,自然就会理解。”王阳明。

“先生,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功法?”希渊急切的问。

王阳明已经在床上盘腿坐好:“现在就学,你俩跟着我的样子做。”希渊、为当赶紧学着先生盘腿坐在床上。

“这是基本姿势,两手掌重叠,自然置于腹下丹田处。丹田乃元神元气元志之府。何为丹田穴?肚脐下三指处。你俩在自己的身体上摸一摸?”王阳明停下话,看着两人在自己的身上找丹田穴。

“摸到没有?你俩。”

“摸到了。”两人开始戏闹起来。

“莫闹。欲练此功,须怀敬畏之心,敬神畏佛方可。”王阳明制止道,提到神与佛,希渊、为当也严肃起来。

“练习此功,在盘腿而坐的基础上,有三个要诀。第一步,淡定入静,万物一体。让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乃至每一根毛发与关节松弛自如,宛若空中飘落的风叶,水中慢动的灵草。松弛身心,可从头顶开始,也可从脚底开始。开始练习时有些困难,当练习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感到自己的身心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好,你俩练习、练习这第一步,跟着我的话语提示,我的话提示到哪里?你们就在自己的身体上去感知到哪里?来,闭上眼睛。”

希渊、为当坐在床上,闭上眼睛。王阳明开始用语言提示与指导两人,练习起功法来。动作要诀讲解完后,王阳明看见希渊、为当,已经进入无我的状态。整个结草庵里安静极了,除了王阳明自己的呼吸声,耳朵里“嗡嗡”鸣叫声,万籁寂静。没有马上叫停两人,王阳明要让希渊、为当第一次练习此功的感受,更加强烈的留在他们自己的身体里,记忆里。对初次练习此功法的人来说,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王阳明观察着两人,为当用手捞一捞自己的鼻子,手放下后,又进入状态。

“好了,睁开眼睛吧!”叫着两人,王阳明看见希渊、为当很努力的才抬起自己的上眼帘,睡眼惺忪的样子。

“呵呵,感觉怎样?希渊?”王阳明笑一下。

“先生,我感到身体飘起来了,很舒服。”希渊。

“为当呢?”

“先生,我感到像睡了一觉一样,真的很舒服。”

“呵呵,呵呵。”听了两人的话,王阳明笑而不答。

“先生,我们练得不对吗?”希渊赶紧问。

“没有,第一次此功的人都是这个感受。此功法培元养神的功效,你俩不是都体会到了吗?”王阳明没有直接回答希渊的问题。

“先生,这第二步是怎么练习的?”希渊问。“先生,教我们练习第二步?”为当跟着说。

“你俩可真心急,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莫急,莫急,这第一步还是在我的提示下你俩才操作完成的,如果没有我的提示,能完成吗?”王阳明注视着两人。

“我们试一试。”希渊。

“那好,你俩按我刚才讲的再练习一遍,我不在提示,看看又是什么情况?”王阳明。

希渊、为当闭目坐定,开始练习功法。两人在心里都努力的回忆先生的提示,正因为这个强制记忆的过程,妨碍两人进入身体的松弛状态,没有找到刚才的感觉。王阳明从两人的不同神情中也能观察得到,为当更是人坐在床上,心已经不知跑哪里去了?一直紧绷着脸部的表情。过一阵,王阳明叫停两人。

“怎么样?”见两人回过神来,王阳明问道。

“没有先生的提示,这‘淡定入静,万物一体’的感受还真不好找。”希渊回答。

“我也没有刚才的感觉。”为当。

“所以啊,你俩莫急。这第一步都还没有真切的掌握,何谈第二步?第三步?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就这第一步你们日后还需经过反复练习,做到体悟、感悟、心悟融为一体,才算得上基本掌握,到那时我再叫你俩第二步,第三步。而这第一步尤为重要,淡定是为了松弛,松弛是为了入静,入静了才能真正松弛,天地有序,万物致理,人物一体,道法归一。我讲的这些,你们还不能完全听懂和理解,只要坚持练习功法,你们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王阳明停了停,接着又说:“你俩真想练习此功法,我得明确的告诉你们。练习此功法,绝不追求成仙、成佛,过分的追求超脱凡尘的极致之效,很容易走火入魔。想当年,我对道家的仙术着迷,在余姚老家的后山上找了一个山洞,闭关练习道家的‘导引术’,开始有所感受,偶尔也有所预知。后来练习强化一些,险些练出癔症。在回家调养治疗的过程中,我悟出了:成仙、成佛之道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之心志所能力及,而我们只能做平凡之人力所能及之事。我放弃练习此功法的极致目标,把它当着修身养性的功法来练习,不想却感受到开窍心志、培元养神的功效。希渊应该记得,在路途中时,每当休息,我总要闭目养神,其实我就在练此功法而没有告诉你们。”

王阳明的故事深深的吸引希渊、为当,让他们忘记严寒,忘记身处山野,忘记自己的存在。各自用自己的理解力与思维力遐想着先生当年在山洞修炼的情景。

“先生。”希渊终于开口:“学习这个功法,没有师傅教你吗?就像你现在教我们一样。”

“为师到是时常到道观里去与居士门生聊天,还真没有拜过谁为师?加上从书本上看到的,体悟修炼而得,从来没有师傅指点过。”王阳明回忆着自己过往的经历,回答希渊。

“先生,你真是神人。以前在家时我就听家里人这样说过,听了先生的故事,我也这样认为。”希渊。

“我在家格竹子与在阳明洞修炼时,希渊还没有到我们王家来。这些事情自然只是听说的,我可不愿做什么得道仙人?为师平声最大的愿望是成为圣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可惜啊,圣人没能做成,反到做了龙场驿站的驿丞。这也许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啊。”王阳明感慨的说道,他发现为当在一边听着。

“为当,孔子是谁?你知道吗?”王阳明问。

为当摇了摇头。但是为当记住了先生年轻时曾在山洞里修炼功法的故事。

“希渊,平时你多给为当讲一些孔子的故事,也让为当慢慢的接受儒家思想。”王阳明说。

“先生,我知道的不多,怎么讲啊?”希渊很为难。

“没关系,知道多少,就讲多少。为师也会给你俩讲的。希渊不用为难。”

“哎—。”得到王阳明的话,希渊应一声。

“为当,在本地,你见过练习这种功法的人吗?”王阳明。

“从来没有见过,在我们本地主要是巫师,倒是见过他们做道场、法场。”为当答。

“愿意练习这个功法吗?为当?”王阳明。

“愿意。”为当很肯定的口气。

“愿意练习,就好好的习练。只是我要告诉你俩,咱们既不是道家居士,也不是佛门的出家弟子,练习此功法不能耽搁读书写字与做其他事情,只能在闲暇时间练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王阳明强调道。

“记住了,先生。”希渊、为当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话音一落,两人都窃笑起来。王阳明发现,为当也开始渐渐改变自己摇头或点头回答问话的习惯。

“先生,我们的粮食不多了。”希渊。

“我知道,不碍事,等天气转好,我们进村子里去买一些就是。”王阳明嘴上答得轻松,心里却并不轻松。他知道,在春耕即将开始的时节,正是各家口粮青黄不接之时。粮食能买到吗?在王阳明的心里还真是一个打问号。这事也只能麻烦玛阿坎家。反正要去拜会寨老,也要给玛阿坎添麻烦的,一事不烦二主。王阳明心中盘算着,在严寒的日子里,困处在结草庵里,期盼着、等待着阳光普照的日子到来。

困处在结草庵的日子,王阳明倒也过得很充实。教希渊、为当读书写字,习练功法。就教人练习此功法而言,希渊、为当无意中成为王阳明的开门弟子,就连王阳明的第一个弟子徐爱,都未曾习练此功法。这些对希渊、为当来说是幸运的,对王阳明本人而言也是幸运,因为他们在命运无情的捉弄之中,在共同经历的艰难中,彼此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相互抚慰,相互依存。教两人练习功法,王阳明的本意是通过此功法的习练,纠正为当心性顽劣的野性,不想两人却如此上心来劲,这倒是出乎自己的所料。王阳明知道,这个方法在为当身上能不能产生作用?能否拴缚住为当无拘无束的野性,还有待时日的验证。其实,在为当身上具有的这一些习性,是为当所处的生存环境使然,是为当成长经历的使然,对为当而言,既是天性使然。王阳明无意要改变为当天性使然的习性,王阳明也不讨厌为当身上这样的习性,为当身上的某些习惯,有时还是王阳明喜欢为当的理由,但就学习这一点而言,王阳明必须改变为当,必须用知识来武装为当的头脑,既是为了自己在龙场的生存需要着想,更为为当随着成长必将担当的未来着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