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可以叫先生起来吃饭。”为当。
“唉—,你俩起床,该叫醒我?让我一觉睡到这个时辰。”王阳明并没有责怪希渊的意思,只是随口一说。
“难得先生睡得香,我们没忍心叫醒先生。”王阳明已经下床穿靴,希渊在一旁答道。
“你俩起床后做了些什么?”王阳明跟着问。
“读诗,温习写字的笔画,练了功。”希渊的回答王阳明很满意。
掀开草帘走出结草庵,今天的天气真好,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枝,散落在院子里,那一颗小桧树因为能充分的享受阳光,显得格外精神。为当坐在火旁,看着王阳明走出来,火上煮着的饭锅吐出一股子热气。
“为当,饿了吧?”王阳明关心的问道。
“嗯!”为当肯定的回话。
“好,吃饭。”王阳明发话。
三人吃饭时,王阳明把昨天拜访蔡寨老以及与蔡寨老商量的事情给希渊、为当说了一遍,也好让他们知道。但王阳明没有告诉两人自己梦见祖父的事情。
自从被推选成为龙场的“呗耄”(寨老),蔡寨老要请汉人先生在龙场开办“布吐”的事,通过阿列普与玛阿坎两人很快在龙场传开。这件事无疑就像每年春天第一声惊蛰之雷声,震动着全龙场的男女老少人的心,大家都在打听在村里开办“布吐”事,议论着,评说着。消息是从阿列普的口中传出的,所有的人都来问他,阿列普把王阳明拜访蔡寨老时的情况告诉大家,消息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于是龙场的每一家庭又将开办“布吐”这一件事情,与自己的家庭联系起来,更多的龙场人是从开办“布吐”能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带来多少实惠挂起钩来,联系起来,评说开来。惊蛰之雷的余音还未散去,就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大多数人家表示赞同,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也有少数家庭不完全赞同。无论持有什么意见的龙场人?大家又都开始关注这件事情的关键人物汉人先生。汉人先生无声无息的来到龙场,与世无争地在水井边上呆着,也只与龙场的几户人家有所联系,在大家还不完全了解汉人先生的这个当口,就要请他来做“布吐”的“布摩”(夷语,先生),在gz这里,请“布吐”的“布摩”可是要花大价钱的。请“布摩”要花钱,开办“布吐”更要花大钱,正因为存在这些困扰,村子里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也是可以理解的。就这样开办“布吐”的事情在整个龙场沸沸扬扬的闹腾好些天,由于制造这一个消息的本来源头,蔡寨老一直保持沉默,没有任何发话?沸沸扬扬了一阵子后,龙场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只是在龙场人心中多了一份期许,也多了一份等待。
其实这正是蔡寨老所希望的效果,那一日阳明先生到家里来,蔡寨老当着阿列普的面告诉王阳明自己在龙场开办“布吐”的想法,要的就是这一个效应。蔡寨老知道,这件事让阿列普知道了,玛阿坎就自然会在第一时知道,然后整个龙场很快就会传开,所有的龙场人都会对开办“布吐”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与主张。无论这些意见与想法是如何?只要作为这一件事情核心人物的自己暂时回避不出面,一切都只能停留在嘴巴上,只是简单的贫嘴而已。蔡寨老在龙场生活了一辈子,对龙场的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了解,对他们的禀赋有足够的把持,他们凭着朴实、善良、勤劳本分,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衍繁息。当一个新鲜事情在龙场即将发生前,人人都会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时还会为不同的意见相互争执,甚至是争吵,但绝不会动手。而一旦村子里做出了决断,所有的人都会无怨无晦的服从,即使是当初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会顾全大局,毕竟龙场所有的人是同根同族同祖,是一家人。这正是蔡寨老喜欢这个村子,热爱一片土地的缘故。这里有最淳朴的民俗民风,有上天与山野赋予夷家人耿直忠厚的性格。蔡寨老两个儿子一直要把自己与老伴接到洛搏安享晚年,蔡寨老嘴上答应儿子,可就是不愿动身,一来他舍不下他眷恋的这一片土地,二来他舍不下与他朝夕相处的老哥们,与他们相处,蔡寨老感到轻松、惬意、快乐,这份内心的满足感,即使儿子可以让蔡寨老住进犹可汗(君长)的幕俄格(官邸)里去,这样的感受也难以找到。所以蔡寨老哪里也不想去,他要死死坚守着这块土地,即使生命走到尽头,也要把自己这把老骨头埋在这块土地上。这份不变的心思,蔡寨老的两个儿子多年以后才读懂,现在蔡寨老年事已高,又被大伙推举为寨老,哪里还能说离开就离开?
村子里有一块不小的晒坝场,这块晒坝场对龙场人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地方,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建起的?又是从是什么时候扩展到今日的场景?连蔡寨老都说不清楚,打蔡寨老从小记事起,晒坝场就是龙场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全村人聚在这里过火把节,拜祭火神,也在这里吃“姊妹饭”(聚餐),跳舞,对歌;秋天秋分时节,湛蓝的天空下,晒坝场变成金黄的一片,每家每户都会把收获的粮食拿到晒坝场上来晾晒,或铺在竹篾席晒干,迎风扬起谷子,大人们在晒坝场中各自忙活,小孩则在空地处玩耍,女孩子们玩“捡五子”(一种游戏),踢毽子;男孩子们的玩法更多,“打撬棍”(一种游戏),斗“翘脚鸡”,抽“疙螺”(陀螺),捉麻雀。晚上粮食收成堆,盖上稻草,防止吸露水,龙场每一户的男人轮流着值守,防止野兽夜间祸害粮食,也防偷鸡摸狗的事情发生。晒坝场边上燃起篝火,及照明又防盗防兽,吃完晚饭的全村男女老少都喜欢到晒坝场上来转一转,相互聚在一起说说话,拉家常闲聊;有时过路的马帮也会在晒坝场边上,兜售他们运来的各种货物,如针线、布匹、食盐等等,兼收各种山货兽皮。马帮兄弟的货篮一打开,人们就会聚过去,尤其是妇女,挑选着各自需要的物件。
今天蔡寨老已经老去,这个晒坝场,依然陪伴着他。蔡寨老年少时,这块晒坝场见证和给予他无尽的快乐。秋收过后,晒坝场边上留下稻草,散落的谷物、秕谷,自然就成了麻雀觅食的最佳地方,它们成群结队的来到晒坝场边上,没有人时不顾一切的在稻草里寻食谷物,有人过来,“噗”的一下都飞到树上去,等待来人离开,重新又飞回来晒坝场觅食。这也就成了孩子们捕捉麻雀的最好时节,蔡寨老年少时就是小伙伴中捕捉麻雀的能人,只要他出手,没有落空的时候。用一个簸箕或是筛萝,反扣在麻雀经常出入的地方,一边用一根小棍支撑起,小木棍上拴着够长的芶皮绳,然后找一个隐蔽的藏起来,等待急着觅食的麻雀钻进去后,使劲一拉勾皮绳,簸箕或筛萝一下子倒扣在地上,也扣住来不及飞走的麻雀。这个游戏所有的小伙伴都在玩,其他人总是不得法,很难捕获到一只麻雀,蔡寨老当时却玩的得心应手。麻雀是极其机警的小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惊慌的飞走,玄机就在发挥支撑作用的小木棍的长短上,木棍长了,簸箕或筛萝撑开的口大,扣下的时间相对就长一些,給了麻雀逃生的机会,如果木棍短了,支撑起簸箕或筛萝的开口倒是小了,缩短扣下的行程,可是又给倒扣的簸箕或筛萝余留下的空间太小,光线不好,里面黑咕隆咚的,麻雀自然会有所警惕,不往里钻。簸箕或筛萝毕竟是人造人用的物件,也会引起麻雀的警惕,所以还得有所伪装,在伪装好的簸箕或筛萝上,放一块大小适中的石头,用石头重量增加簸箕或筛萝下扣的速度,除了这些措施,还要在簸箕或筛萝罩着的范围内散上颗粒饱满的谷物引诱麻雀来吃,从而提高捕捉到麻雀的几率。簸箕或筛萝罩住麻雀后,取麻雀也有讲究,需在簸箕或筛萝的边缘处挖一个小孔,将小手伸进去,在里面捕捉,捕捉到一只拿出来,将小孔堵死,防止别麻雀借缝隙逃走,在伸手进去抓第二只。少年时的蔡寨老掌握这些技巧,捕捉到的麻雀总是比别的孩子多。麻雀捕捉到后,几个小伙伴就会来到马官河边,烧起一堆野火,将麻雀连皮带毛的拔去,只留下两块肉呼呼的胸脯肉,洗净,找几片菜叶或稍大些树叶,把麻雀肉包裹好,用草扎上,取干净的粘土把麻雀肉放在中间裹成泥团扔进火里就成,待泥团被火烧得干脆开裂,取出往地上一甩,泥团炸开,裹着菜叶或树叶包裹着的麻雀肉,尘土不染,热腾腾的麻雀肉就呈现在小伙伴的面前。要是哪个孩子还能从家里偷些盐出来,撒上少许,这般野火烧成的麻雀肉,可真成了人世间极致的美味。
至今回想童年的往事与烧麻雀肉的滋味,蔡寨老也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今日蔡寨老来晒坝场不是为了回忆童年的趣事,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龙场村子不大,蔡寨老家与晒坝场离得不远,出来柴门转一个弯,蔡寨老就能看到晒坝场入口处的两颗大树。人为开垦出来的晒坝场,被树林包围着,北边连着田土,整个晒坝场就坐落白岩寨河与马官河的交汇处,另一头则与村子相连。蔡寨老向晒坝场走去,毕竟是早春,天气还很凉,另一只手提着手炉,这是出门前寨老阿婆特意给蔡寨老准备的。还离晒坝场老远,晒坝场里就有人向蔡寨老挥手打招呼,蔡寨老不用看就知道,晒坝中的几个人,正是与自己从小一起玩耍,现在都已老去而不用在为农耕事务劳累的几个老哥俩。自蔡寨老的爷爷起就有这个习惯,只要天不下雨,老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晒坝场,每个人不是每天都来,但总有人会来。来了的老人就聚在一起,夏天,坐在大树下乘凉,冬天就坐在场坝场里,天气好时晒晒太阳,没有太阳的阴天,就生起一堆柴火取暖。村里的媳妇们知道老人们喜欢到这里歇脚,聊天,就自觉自愿的用稻草编织草墩放在大树下,好让老人们冬天坐着不凉,夏天坐着不热,壮年汉子外出劳作时,也会带回一些柴禾堆在树旁,方便老人们冬天烧火取暖。龙场人历来就有尊老爱幼习惯。老人们聚在一起,说着曾经一起经历的童年趣事,聊着村子里东家长西家短家事,述说着当年犹可汗(君长)与诸葛亮结义楚敖山的趣闻轶事,议论水西犹可汗坐镇幕俄格治理属地,经纬天下的方略得失,评议着祖先当年来到龙场开荒拓土的艰辛。总之只要老人们眼之所能及,耳之所能听,心中所能记的事,甚至是头一日晚上在家里杜撰出来的故事,都可以这样的聚会中说出来,而不用负任何责任,在这里任何话题都是一个乐子,一段乐趣。赋闲下来的老人们,心在相聚中彼此依偎,情在话题中相互投射,禀赋个性在彼此的相伴中包容并蓄,其乐融融,自在其中。